彩票之家

当前位置: 彩票之家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株洲市“十二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来源:株洲市政府  发布时间:2010-11-11 03:31:20  作者:不详  【字体大小:

 

 

 

 

 “十一五”时期,随着国省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大,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交通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十二五”期间是我市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势必将进一步加大。为科学编制“十二五公路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局党组研究决定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现将研究内容汇报如下:

一、交通基础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株洲市交通运输总体概况

株洲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干线及建设中的武广、沪昆铁路客运专用线在此交汇,国家高速网京港澳高速公路与沪昆高速公路途径与此,东往浙赣沪,西去云贵川,北进中原,南至两广,外可自达港澳。穿城而过的湘江四季通航,沿江上溯衡阳广西,下入洞庭、长江;株洲港为湖南省八大港之一,千吨级泊位的水利码头,集装箱可直通洞庭、长江。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约45km,交通十分便捷。

株洲市2008年交通运输结构见表1。

 

株洲市2008年交通运输结构                   表1

指标

客运量(万人)

货运量(万吨)

总量

铁路

公路

水运

总量

铁路

公路

水运

数值

13004

731

12260

13

11276

503

9768

1005

比重

100.0%

5.62%

94.28%

0.10%

100.0%

4.46%

86.63%

8.92%

注:铁路客、货运量、水运客运量为06年底数据数据;

由表中可以看出,尽管株洲市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但目前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分别占客、货运量的94.28%与86.63%。而水运潜力尚未完全挖掘,在区域客货运输量中所占比重较小,尤其是客运量,仅占综合运输量的0.1%。

(二)公路交通现状分析

1公路交通基本现状

2008年底,株洲市公路总里程为10344.79km(不包含通组公路里程),其中高速公路114 km,一级公路39.16 km,二级公路301.37km,三级公路147.66km,四级公路6298.45km,等外公路3444.14km。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共454.53km,占公路总里程4.4%,等级公路占总里程的66.71%(四级公路占总里程的60.88%),等外公路占总里程的33.29%。

株洲市及各县市2008年公路技术状况(单位:km)       表2

分类

株洲市合计

株洲市区

株洲县

醴陵

攸县

茶陵

炎陵

公路总计

(不包含通组公路里程)

10344.79

729.90

1682.52

2567.36

2220.96

1906.19

1237.84

总计中:1、等级公路

6900.65

565.92

985.55

1789.44

1553.28

1258.50

747.96

高速公路

114.00

31.43

46.57

36.00

 

 

 

一级公路

39.16

12.02

5.33

3.04

18.77

 

 

二级公路

301.37

31.42

4.05

70.95

101.39

58.97

34.58

三级公路

147.66

 

 

2.46

65.98

42.64

36.58

四级公路

6298.45

491.05

929.60

1676.99

1367.13

1156.89

676.79

2、等外公路

3444.14

163.98

696.98

777.92

667.68

647.69

489.88

总计中:1、国道

392.92

31.43

46.57

99.16

61.91

65.50

88.36

2、省道

418.59

27.68

98.17

51.57

136.01

71.62

33.54

3、县道

1451.60

184.71

222.65

297.19

273.72

257.90

215.44

4、乡道

1843.98

161.21

309.12

381.91

509.40

300.85

181.49

5、村道

6237.70

324.88

1006.02

1737.54

1239.92

1210.33

719.01

2公路交通现状指标分析

根据现有资料,结合全面性、可比性、数量尽量少、彼此相关性小、指标可度量原则,本研究从公路网等级、公路网密度、公路网连通度等方面对现状公路网进行评价。

(1)公路网技术等级

利用相关公式参考公路现状数据,可计算得株洲市公路网和周边地区公路网等级水平如表3。

株洲市公路网与周边区域比较(2008)                  表3

区域

等级公路

等外

公路

公路网等级水平

小计

高速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株洲市

10345

6900

114

39

301

148

6298

3444

4.20

长沙市

11921

7132

261

94

770

621

5386

4789

4.11

湘潭市

6875

3728

154

22

246

4

3303

3147

4.29

湖南省

202677

118715

2001

660

6089

5963

104002

83962

4.28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8年株洲市公路网具有干线比例小,技术等级水平低等特点。区域内公路网二级以上公路比重只有4.39%,略高于全省4.32%的平均水平,但低于周边的长沙市(9.44%)、湘潭市(6.14%)。区域内公路网主要以四级公路和等外公路为主,所占比重达到94.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2.74%。从2008年数据来看,株洲市公路网等级水平为4.20,比2007年水平略低,说明等级公路比重增大。

总体而言,株洲市的公路等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2)公路网密度

利用相关公式参考公路现状数据,最终得计算结果如表4、表5所示(表中r1、r2、r3分别为面积密度、人口密度和综合密度)。

株洲市公路网密度概况(2008)                 表4

区域

公路

里程

km

等效

里程

km

国土面积

(100km2)

人口

(万人)

公路网密度

r1

(km/100km2)

r2

(km/万人)

r3

(km/)

合计

10345

2228

112.72

381.15

19.77

5.85

10.75

株洲市区

730

273

5.37

97.79

50.89

2.79

11.93

株洲县

1683

390

13.81

42.53

28.24

9.17

16.09

醴陵

2567

566

21.57

98.6

26.26

5.75

12.28

攸县

2221

465

26.64

70.41

17.47

6.61

10.74

茶陵

1906

330

25

53.75

13.21

6.15

9.01

炎陵

1238

203

20.33

18.07

9.96

11.21

10.57

 

株洲市公路网密度与周边区域比较(2008)             表5

区域

公路

里程

km

等效

里程

km

国土面积

(100km2)

人口

(万人)

公路网密度

r1

(km/100km2)

r2

(km/万人)

r3

(km/

)

株洲市

10345

2228

112.72

381.15

19.77

5.85

10.75

长沙市

11921

3451

118.18

658.56

29.20

5.24

12.37

湘潭市

6875

1601

50.06

293.99

31.99

5.45

13.20

湖南省

202677

40966

2118

6845.2

19.34

5.98

10.76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株洲市的公路网面积密度略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但明显低于周边的长沙市、湘潭市水平;公路网人口密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高于长沙市、湘潭市水平;从公路网的综合密度分析,株洲市要略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比湘潭市、长沙市水平要低。通过对公路网密度的分析,反映了株洲市目前路网密度低,整体状况较差的问题。

(3)公路网连通度

当连通度值接近1.0时,路网布局为树状,各节点之间多位两路连通,为不完善网络;当连通度值为2.0时,路网布局为方格形状,节点为四路连通,路网布局结构比较完善;连通度值略大于3时,路网布局为三角网状,节点多为六路连通,路网布局结构完善。一般说来,连通度值最好为2.0-3.0之间;对于干线公路平均连通度的目标值为2.0-2.5为宜。

通过计算得到目前株洲市等级以上公路的连通度=1.42,表明区域公路网连通形态近似于树状布局,路网结构欠合理。

3公路网中存在的问题

(1)公路网等级层次低,路网密度小

2008年株洲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为10345km,其中二级以上公路仅为454.53km,占整个公路总里程的4.39%,低于长沙、湘潭水平,干线公路等级偏低的问题还比较严重的存在;从农村公路看,九五十五期间,全市全面实施通乡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设,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级公路的面貌,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全市名义上虽有80%的乡镇通了油路,但大多是九五时期实施的乡乡通油路工程,档次低,油改砂的现象比较严重;尽管上世纪末,株洲就全面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基本上是初级路,通达能力较差。

株洲市国土面积为11272km2,人口381.15万人。以2008年交通统计数据而言,株洲市公路密度(公路里程按等效里程计算)仅为19.77 km/100km2,低于周边长沙市(29.22 km/100km2)、湘潭市的路网密度(31.99km/100km2)。

(2)公路网连通度较差

对株洲市公路网连通度进行分析,若以乡级节点作为分析对象,得出的路网连通度较好,但若以村级节点为考察对象,因路网中悬点、孤点较多,路网连通度较低,路网通达深度不够,存在断头路多的问题。

(3)公路网络服务经济能力不强

公路通常是经济带形成的重要的纽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桥梁。但株洲仅有G106对经济的贡献和服务能力较大,其它公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还没有较大的体现。以对株洲旅游经济的贡献为例,一些旅游区的公路网络系统已经改善或正在改善,但也有部分旅游风景区,如株洲县的大京风景区、醴陵的官庄水库等地公路设施仍比较落后。

(4)公路网饱和度较高,服务水平较差

从规划区域内国省干线公路及县道2008年交通量数据分析,目前境内公路服务水平基本为三、四级,部分路段v/c大于1,交通拥挤状况明显,服务水平较差,亟待进行改扩建。

(二)水运交通现状分析

1水运交通现状

(1)航道现状

株洲港系湖南省八大内河港口之一,是株洲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枢纽,是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物质交流的重要口岸,是株洲市及周边地区能源、原材料及其他物质运输的重要中转站,是湖南省集装箱的喂给港。株洲港逆江而上距衡阳182公里,顺水而下经湘潭、长沙距离城陵矶257公里进入长江。湘江干流继衡山大源渡航电枢纽、株洲航电枢纽建成,衡阳至城陵矶439公里三级航道已全部畅通。

全市行政管辖区有湘江、洣江、渌江等通航河流10条总通航里程为558公里,其中省管航道 88 公里、市管航道470公里。境内航道以湘江为主干,有洣水、渌水两大支流,连接浟水和洮水等 7条可通航的小河,有青年酒埠江官庄大京龙潭等5座通航水库,形成干支相连纵横交错的水运网络,覆盖市区及所辖5县(市)全境。

株洲市航道现状表                       表6

航道等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Ⅵ级

Ⅶ级

等外

合计

航道里程

 

 

88

 

 

67

151

252

558

比重

 

 

15.80%

 

 

12%

27%

45.2%

100.00%

(2)港口现状

全市有株洲、攸县、茶陵3港,株洲港现有港口岸线总长52公里,拥有各类码头泊位67个,其中千吨级泊位4个。株洲港已成为年货物吞吐量达百万吨的内河口港,为湖南省重要港口。

(3)船舶现状

株洲市有船乡镇51个,4座有船水库(大京、官庄、酒埠江、茶陵青年电站),118处渡口,141艘渡船,143名渡工;各类船舶799艘、103738总吨、51735千瓦;557名持证船员;市区7个港区,2个砂石作业区,65个泊位(其中1000吨级泊位4个),5995米实际利用岸线(其中已办证2995米);21家各类水运企业,7家港口经营企业。2008年,株洲港口货物吞吐量528万吨,较2007年增长53%。

2水运交通存在问题分析

(1)基础设施落后、内河航运集约化水平低下

株洲市内河航运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造成水运集约化水平较低。水运集约化水平低下的具体表现在港口、航道、船舶、市场四个方面:港口数量多、规模小、装卸效率低下;航道级别较低,制约航运发展;内河船舶平均吨位小,缺乏规模效益;船舶营运以个体为主,航运市场集中度低。

(2)港口层次不明,缺乏区域枢纽港口

株洲市境内没有承担区域的主要对外货物运输的核心枢纽港。没有,自然也没有,没能形成干支结合,层次分明的港口层次体系。

(3)港口功能不明,缺乏定位分工

株洲市的内河水运没能形成规模,因此,各城市港口没能形成各自港口特色,各港口功能也不明晰。境内各港口都能处理液体化工、干散货、件杂货,各港口腹地狭小且相近,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分工与功能定位,必定会引发港口竞争,造成港口资源的浪费。

(4)内河航运水运服务水平低下,物流服务功能未能拓展

区域的港口只能为客户提供简单的装卸和运输服务,难以满足客户的货物储存要求,即使是株洲港,也只是为客户提供单一的装卸、储存和转运等分段服务,港口作业和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码头本身,还没有实现门对门的运输服务。港口服务功能的单一,弱化了港口吸引和聚集生产力要素的区位优势,弱化了港口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弱化了港口所具有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客货运站场现状分析

1客货运站场现状

截止2008年末,株洲市共有汽车客运站场12个,其中一级站2个,二级站7个,三级站1个,简易站2个,现有客运站点等级、规模分布见下表7。

株洲市现有汽车客运站一览表                 表7

序号

车站名称

所属市、县

站级

现有规模

竣工年月

日发送量

     

占地

建筑

停车场

 

合    计

 

 

177454

52610

90252

 

 

 

1

株洲汽车中心站

市区

一级

24678

6300

15000

94.2

16653

株洲市红旗路汽车站

2

株洲汽车站

市区

二级

5687

4110

2300

84.4

7532

株洲市新华路汽车站

3

株洲汽车南站

市区

二级

13653

5000

8000

98.10

7960

株洲市合泰路汽车站

4

株洲县汽车中心站

株洲县

二级

14624

7600

6635

95.10

6225

 

5

醴陵汽车站

醴陵

二级

25140

3800

19410

74.11

6140

醴陵横塘汽车站

6

醴陵火车站停车场

醴陵

简易

12000

 

7000

95.10

3328

 

7

醴陵一汽停车场

醴陵

简易

4000

800

3100

92.10

3247

 

8

攸县汽车中心站

攸县

一级

21007

5000

2906

84.10

4610

 

9

攸县汽车南站

攸县

三级

2000

 

2000

84.10

2500

 

10

茶陵汽车站

茶陵

二级

26713

8800

6600

86.4

7468

茶陵汽车站

11

茶陵汽车中心站

茶陵

二级

3500

2000

1500

96

4012

茶陵三角坪汽车站

12

炎陵汽车中心站

炎陵

二级

11013

4800

5120

97.10

4978

炎陵汽车站

 

2客货运站场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1、站场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

大部分客运站建设站场规模普遍很小,配套设施简陋,配套设备不齐、功能单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需求迅速增长,对出行的舒适性、安全性、方便性、快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站场规模、设施及功能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2、站场客观布局与公路网络扩大及城镇发展不协调。

伴随着公路网络的扩大,农村公路网络建设和公路等级的提高,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的交通区位也发生了变化,在新建公路的交汇点,新兴的小城镇和重点乡镇、旅游景点形成了明显的区位优势。原有站点布局密度低,覆盖面小,已不适应城镇发展需要。增加新的站场,调整现有站场布局和功能划分,建立与公路网络和城镇规模相适应的站场布局已势在必行。

3、站场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低;

4、信息化程度低,难以发挥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益。

二、“十二五”交通建设发展趋势预测

(一)“十二五”交通建设发展趋势分析

1、经济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升级

未来五年,长株潭区域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必将带动全社会交通运输需求总量的增长。在统一的大市场下,区域“两型”社会的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技术及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互补和产业协作的加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都将对运输质量和效率、效益提出更高要求。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形成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成为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的先决条件。

2两型”社会要求交通运输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公路建设意味着大量土地、资金等的投入,带来的资源利用矛盾、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交通必须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率、保障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综合交通、公共交通和智能交通,引导产业、城镇合理布局,引导合理运输消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创造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做出贡献。这就要求在加速交通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提升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理念,通过科学的决策和实施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控制环境污染。

3、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交通一体化的支撑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实现区域的分工协作、有序竞争。长株潭区域逐渐形成了长沙科教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及信息中心,株洲交通设备制造、有色冶金业、化工业、陶瓷业中心,湘潭新型的制造工业中心和新兴的科教基地。在市场的作用下,特色产业的集聚效应越来越强,产业的分工协作越来越紧密,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日益频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要求建设畅通、便捷、安全的区域交通以及城乡交通运输网络,完善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综合运输体系,建立互通、互联、共享的交通信息网络体系,健全公平、开放、统一的交通运输市场,建立一体化的交通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体系,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全面提升客运服务水平和质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特别是家庭轿车的普及,客运需求将快速增长,并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交通运输应提供人性化的优质客运服务,不仅要满足量的需求,还要满足质的要求。因此,长株潭区域应营造安全、舒适、便捷的人性化交通出行环境,加快大容量的公路通道建设,提高公路通达深度,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区域客运体系。

()“十二五”交通建设发展预测

未来五年,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深入,省内将会进一步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将促进三市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强化分工,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区域发展综合竞争力,并将启动一批新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重大项目建设,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同时,公路交通运输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根据区域综合运输发展趋势以及历年综合运输发展资料,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预测,运用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未来株洲市的公路运输量及汽车保有量进行预测,结果详见表8。

株洲市公路运输量及汽车保有量发展预测              表8

年份

内容

客运量
(
万人)

客运周转量
(
万人公里)

货运量
(
万吨)

货运周转量
(
万吨公里)

汽车保有量(辆)

基年

实绩

12260

615742

9767

708630

359871

2010

预测值

14419

777083

11214

852461

461823

2015

18917

1151869

14600

1141861

635118

基年~2010

平均年

增长率

8.45%

12.34%

7.15%

9.68%

8.67%

2011~2015

5.58%

8.19%

5.42%

6.02%

6.58%

注:1. 其他年份可用插值法求得;

2. 除汽车保有量基年为2007年外,其他指标基年均为2008年。

三、“十二五”交通建设总体思路

(一)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作用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联系各产业、各地区、各部门的纽带和桥梁,将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基本环节有机联系起来,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随着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两型”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交通运输行业将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构筑连通株洲市中心城区与市域各区县、各区县之间及株洲市区与周边省市间的公路交通网络,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可以促进区域间信息技术的沟通、交流与共享,推动产业分工与协作,从而充分发挥区域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

(2)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吸引外资、利用高新技术开发潜力产品是株洲市园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而不断完善公路网布局、增加公路网密度和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提升公路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从而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形成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适应并有效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可以大大改善区域的投资开发环境,不断增强株洲园区经济对外资的吸引力。

(3)带动沿线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株洲市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具有优越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了使资源优势成为真正的经济优势,需要加强株洲市公路网络的规划建设和公路运输发展,带动沿线土地、旅游、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沿线资源加工业及配套互补产业在沿线积聚发展,并通过经济扩散与辐射作用进一步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交通经济产业带;促进沿线农村与城市间的交流与协作,扩大农副产品的外销范围,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加快城市地域、人口和经济在农村的扩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二)我市综合交通建设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我市将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交通提出的新要求和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围绕市政府“保二争一”的工作战略目标,立足服从和服务于长株潭城市群以及中部崛起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突破行政界限,进一步整合全市交通资源,通过进一步加快全市高速公路、经济干线、城际干线、农村公路及水上运输项目、站场(物流中心)配套项目的建设,达到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为全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安全、便捷、经济、可靠的交通保障,全面推动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四、“十二五”交通建设规划目标

(一)规划原则

符合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总体构想,分析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株洲市交通的需求,按照“服从上级线网规划布局、突出两型、区域差分、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规划。

1、服从上级线网规划布局。

2、突出两型,按照两型对交通建设提出的要求,注重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在有限的交通基础设施用地资源中提取更大的路网容量。节能减排,通过合理组织交通,缓解拥挤来降低交通污染物的排放,达到环境质量要求。

3、区域差分,株洲市各地区的用地空间、路网发育度、交通增长态势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求交通网络规划应有所侧重。

4、适度超前,充分发挥交通带动功能,引导规划区内土地开发和经济布局。

(二)总体目标

通过对我市公路水运交通基础设施的现状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和公路交通运输的预测,结合国内外及周边城市的发展经验,我们通过国土系数法和连通度法等方法合理确定我市“十二五”公路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公路网总里程(不包含通组公路总里程)达到15000km左右,其中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占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8-20%,公路网面积密度力争达到65-70 km/100km2(按等效里程计算);并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进程,力争农村公路通畅率达100%,并积极与省有关部门衔接,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农村公路通组率达到60%。同时,进一步加快公路汽车站场、物流中心及水上运输项目的建设。

(三)车道目标

株洲市北至长沙的快速通道32车道(4条高速公路+3条快速路)、西至湘潭的快速通道达到28车道(2条高速公路+4条快速路),株洲市东至江西的快速通道达到16车道(4条高速公路);南至广州6个车道(1条高速公路+1条二级路)。

各县市之间的快速通道均达到6车道(1条高速+1条二级路以上);

(四)时间目标

保证区域范围内重要节点(工业园、各县(市)行政中心、交通枢纽、各县(市)重要乡镇等)进入干线公路网络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

区域内其他任何一点进入干线公路网络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

相邻各县(市)行政中心之间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

市辖各乡镇行政中心到县(市)行政中心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

(五)等级目标

联系各中心镇、主要产业带和城镇带的干线公路均达二级以上;

干线公路服务水平不低于三级;

五、重点项目

(一)高速公路在加快岳汝高速、泉南高速界化垅至茶陵县城等一批“十一五”期在建高速公路的同时,根据我市高速公路的实际,力争启动株潭高速、泉南高速茶陵县城至安仁及株洲县朱亭至攸县等一批新规划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基本形成我市真正各县市区通高速公路的格局。

(二)城际干线在完成“十一五”期规划“一纵三横”(即时代大道、洞株路、铜霞路和天易大道)城际干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长株潭城际干线的建设步伐,新规划建设一批与长沙、湘潭的城际干线公路,全面推运三市融城战略进程。

(三)一般干线公路在完成省“十一五”国省干线公路规划的基础上(含“十一五”省国省干线公路调整规划),进一步加快G106茶陵至炎陵、省道S315攸县至分水坳等一批现有国省干线公路的建设,并结合各县市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国土面积及产业规划等实际情况,新规划建设一批经济主干公路。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二级以上干线公路的占公路网总里程的达到18-20%左右。

(四)农村公路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打通县市区间,县市区域重要中心乡镇间及村与村间的断头路,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同时,积极与省有关部门衔接,力争启动农村公路通组公路的建设。“十二五”期,全市计划新开工建设县到乡镇公路约600公里,通畅工程约3500公里,通组公路约10000公里,农村公路通畅率真正达到100%,农村公路通组率达到60%,从而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方便群从出行。

(五)水上运输依托湘江长沙航电综合枢纽的建设,全面启动湘江株洲段的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渌水、洣水的航道疏浚及综合治理工程。同时,进一步加快铜塘湾码头等一批区域内的港口码头建设项目的进程。

(六)站场建设在促进武广客运群丰汽车客运站等在建项目的同时,结合全国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对全市的汽车客运站场(含物流中心)进行重新规划。同时,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村乡镇客运站及行政村招呼站的建设进程,全面完善我市农村汽车客运站场,达到村村通客运班车的要求。

六、保障措施与对策

(一)统一规划、狠抓前期

“十二五”期,我市将紧紧围绕市政府“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战略思路,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集中管理。将在城市主体功能区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各县市区国民经济的发展预测、交通运输发展的预测及区域人口、区域国土面积等方面,对全市公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并建立相关的项目库。为加强规划集中统一管理,综合部署、调控和协调各县市区公路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各县市区之间协调发展,各县市区也将编制相应的规划及实施方案,确保项目落到实处。同时,各县市区政府、各项目管理单位必须进一步提高项目前期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快项目建议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设计文件等项目前期工作,并做好项目的包装及招商引资工作,确保项目前期工作进程。

(二)保障用地、增加投入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土地供给矛盾越来越突出,保护耕地已经成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而公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利用规划,确保项目建设用地。同时,在保障用地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方式,缓解保护土地资源与保障发展的矛盾。另外,由于到目前,国省对地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采取的是资金补助方式,而非全额投资。因此,为确保我市“十二五”公路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推进,市县各级财政必须进一步加大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年度财政预算中按一定的比例(3-5%)安排资金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建立平台、分区负责

为确保圆满完成“十二五”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市与县市区之间、县市区与县市区之间必须做到既通力合作又分区负责。目前,市已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小组,并已明确相应的职责。为此,各县(市、区)必须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具体负责辖区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及实施。此外,为确保建设资金,市县必须通过搭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等方式,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