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之家

当前位置: 彩票之家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株洲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三)

来源:株洲市政府  发布时间:2008-12-15 08:31:56  作者:曹德财  【字体大小:

    第五章改革和开放

  第一节改革

  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着力营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国有企业改革。由抓单个企业改革向抓产业集群培育、产业布局调整转变,由单纯抓企业改制向抓综合配套改革转变。抓好市属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扫尾和规范工作,支持、配合中央、省属国有大型企业搞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革。支持垄断行业深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加快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健全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逐步解决改革中的遗留问题,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国企改革,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加强对非公经济技术、人才、金融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继续深化文教卫等社会事业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市直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理顺市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扶贫开发等领域倾斜,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依法治税,应收尽收,规范土地、房产出让收入管理办法,加强非税收入的征管。依法理财,强化预算约束,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财政分配要优先满足公共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保障。

  投资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项目核准、备案制度,加快形成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政府宏观调控的新型投资体制。改革政府投资管理方式,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逐步推行代建制,实行财政资金按投资计划和项目进度拨付的办法,加强项目建设监督和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

  要素市场改革。继续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重视资本市场建设,培育壮大上市公司,扩大证券市场融资比例。进一步活跃产权市场,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形成存量资产市场化配置机制。积极发展技术、人才、劳动力市场,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制度,规范土地出让、转让市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欺行霸市、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加快建设信贷、纳税、质量等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抓好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规范发展农村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农地、林地流转,合理补偿被征地户,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市县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第二节开放

  继续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把开放型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区域合作。抓住国际产业和资本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迅速推进和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等

  有利时机,优化投资环境,创新工作机制,扩大区域合作范围和领域。加快融入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品牌优势和协同效应,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扩大制造业、贸易、旅游、金融、物流等领域的开放,重点引进粤港澳地区的加工业和新兴服务业项目,提高经济外向度。

  对外贸易。改进对外贸易方式,坚持以质取胜,扩大对外贸易领域和规模。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扶持培育出口品牌,形成以品牌为龙头的出口产业链。优化进口结构,鼓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承包境外工程,带动技术、设备、材料出口和劳务输出。支持优势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向上下游、境内外和高精尖方向发展。

  招商引资。强化政府服务,优化投资环境,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湖南欧洲工业园的优势,加快产业和技术引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全面放开城乡投资领域,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参与建设和经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益事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重点培育招商主体,采取园区招商、产业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促进招商引资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转变,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聚集和产业创新的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和奖励。改进招商引资宣传,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

  第六章科技、教育和人才

  第一节科技

  坚持自主创新,加快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突破、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高新技术产业化,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水平。

  技术创新。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的科研优势,鼓励企业自主研制开发产品,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前沿优势技术的创新,重点突破对提升优势产业有重大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和瓶颈技术,力争在交通装备制造、有色深加工、化工、陶瓷等优势产业的重点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关键技术和工艺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

  成果转化。创新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完善成果转化和推广的相关政策,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政策导向;加强科技园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类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中试基地、示范基地建设,为科技成果熟化和产业化提供条件;通过科技超市、科技沙龙、科技信息网站、“户”联网、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等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建设,促进中科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方院校、军队院校及市内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科技投入。继续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政府资金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发展后劲。鼓励企业多渠道筹措科技开发和产业化资金,形成全社会研发投入机制。2010年,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2%以上。加快培育科技风险投资市场。大力培育和引进境内外风险投资机构,促使风险投资成为科技投入的重要资金来源。探索建立开放性股权结构的风险投资机构,实现风险投资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探索建立政府与境外投资银行结盟的投资顾问制度。积极引导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完善风险投资进退机制,促进中小科技企业成长。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到2010年,公众科技素养水平达到3%。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

  表7科学技术重大专项

  ★有色金属领域专项:重点开展新金属材料研制与产业化研究、钽铌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研究、新金属材料终端产品的开发技术研究、钨金属冶炼、综合利用与深度加工成套技术研究、高性能、多功能硬质合金制品研制与产业化研究、硬质材料表面涂层技术及应用研究、超细晶粒硬质材料制备技术及产业化研究等。

  ★化工领域专项:重点开展系列高浓度复混肥、专用肥行业、合成材料行业、氯碱行业、纯碱行业、涂料行业、精细化工行业等生产技术研究。

  ★交通运输设备领域专项:重点开展高速轮轨列车动车组系统研究、城市轻轨车系统研究、城市中低速磁浮列车系统研究等。

  ★陶瓷材料领域专项:重点开展高性能工程陶瓷材料研制及其产业化研究、日用陶瓷的提质增值技术研究及应用、陶瓷原料标准化研究等。

  ★农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领域专项:重点开展基础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攻关、县(市)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农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

  ★为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撑专项:重点开展清水塘地区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工程、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治理和新能源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公共安全监测、预防和应急处理领域科技工程、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工程等。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组建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工程研究中心,3-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建设株洲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等。

  第二节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深化体制改革,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发展民办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义务教育。坚持“均衡发展、全面普九、高质量普九”,强化政府的保障责任,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大投入,一手抓基础,一手抓品牌,合理布局全市中小学校,市区新建若干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小学和初中,重点解决市区入学难的问题。各县市加快中小学规范化建设,整体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年龄逐步降低到6周岁,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99%以上;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3%以内;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达到99.8%、97%、97%,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

  高中教育。在巩固提高“普九”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在省内有竞争力的现代化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2007年前实现市(县)城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8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提高到85%。全市争创2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学校,市区兴办民办高中1-2所,鼓励各县市创办民办高中。

  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湖南工业大学,办成有特色、有声誉的多科性大学。支持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株洲校区建设,加快整合筹建醴陵陶瓷学院。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办好2-3所全国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5%以上,全日制在校生超过7万人。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服务产业发展为重点,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合理、运转灵活、注重实效的具有弹性学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职工技能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创建一所市办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主要面向第三产业的多模块职教集团。创办株洲技师学院,形成主要面向第二产业的技工教育集团,提高办学层次,突出办学特色。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组建股份制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市区建设2-3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争取创建1所全国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每县市办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引资建成1-2所有一定规模的民办职业学校,初步形成城乡职业培训网络,以满足不同人群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

  发展学前教育,2007年底,每个乡镇建设一所中心幼儿园,每个县市建设一所示范性幼儿园。同时,发展特殊教育(工读教育、残疾人教育)、社区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市,使教育发展与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第三节人才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大力培养和聚集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局面,为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人才培养。依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适应市场竞争需要,造就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级企业经营人才队伍。做好高级专家选拔培养和管理服务工作,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开发工程,力争入选全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强化在职教育,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

  人才引进。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广开渠道吸纳优秀毕业生,创造条件引进优秀人才。把人才引进和引资引智结合起来,以重大项目引才聚才。加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以及科技工业园等各类人才基地建设,汇聚一批海内外高层次管理、科技人才。

  人才激励。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加快改革企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允许和鼓励各类人才的专利、发明、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大对各类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逐步建立政府、社会、用人系统和个人的人才开发机制。

  人才环境。加快人才小高地建设,推动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放宽人才政策,形成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用得着、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建立人才培养基金,加大人才服务力度,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支持人才创业。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对人才的吸纳和调配作用,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