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之家

当前位置: 彩票之家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株洲市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年)

来源:株洲市政府  发布时间:2008-07-23 11:06:40  作者:曹德财  【字体大小: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推进株洲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振兴老工业基地,根据湖南省《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精神,编制《株洲市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年)》。

  一、株洲市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机遇
  (一)产业发展的优势
  1、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株洲是我国“一五”时期新建的8个重点工业城市之一,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实现了由县属小镇向新兴重工业城市的跨越,基本形成了以二产业为支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2002年,全市人口370万人,其中城区人口77.2万人,完成GDP355.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4.9?48.5?36.6;实现财政总收入24.43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17亿元。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中国200个大中城市竞争力(2002)的报告,我市城市竞争力排名第57位,在全省仅次于长沙居第二位。
  工业的主导地位突出。按照国家工业新的40个行业分类,株洲工业涉及到其中的34个行业,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四大传统产业为支柱,制药、食品、电子等多产业发展的工业体系。全市现有工业企业34779家,其中独立核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9家,18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总资产384亿元。有4个行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株洲冶炼集团有限公司、湘火炬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全国工业企业500强。硬质合金、电力机车、电锌等1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2002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47.34亿元,占全市GDP的41.5%,工业化水平居全省前列。株洲既是中国最大的有色冶炼和电力机车科研制造基地、江南最大的铁路货车制造基地和中小航空发动机制造基地,又是全国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传感技术产业化基地,同时,也是世界五大硬质合金生产基地之一。
  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优势明显。株洲依托大交通,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构筑大流通,已逐渐成为联结全国东西、贯通大江南北的区域性人流和物流中心。初步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专业和零售相配套、涵盖三次产业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现有各类专业市场337个,其中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11个,年成交额达92亿元。
  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株洲是全国第一个双季稻亩产成建制过吨粮的地级市。近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开放型农业、订单农业,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0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99.18千公顷。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2、不断完善的产业发展平台
  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围绕“双百”城市发展目标和“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建设思路,株洲市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已经形成城市主次干道50多条,大小桥梁30余座,城市广场10余个;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7.6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5.48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14.26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连续8年保持100%;城市管道用气入户率居全省第一;程控电话装机容量86.6万门,移动电话50万门,居全省领先地位。
  产业园区经济初具规模。近年来,通过着力打造以高新区为龙头的园区型工业发展平台,已初步形成了天台、田心、董家塅、月塘、清水塘、杉木塘和宋家桥等7个工业园。栗雨工业园、田心高科工业园、董家塅高科工业园等正在规划建设中。新型建材、钻石切削、时代新材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九方集团、南方公司、湘火炬为主体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千金药业、国光药业、太子奶等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产业,时代电子、湘依电器、湘怡中元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构筑了高新区的主导产业群。截至2002年底,高新区内拥有工业企业197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92家,累计开发新产品472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21项。2002年,高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42亿元,工业总产值113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97.37亿元,利税总额12.1亿元,已成为带动株洲全市经济增长、推进全市工业化的主要力量。全市“一区三园两基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02年底,全市有500亩以上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357个,农村经营大户1.2万户,农产品加工企业200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畜禽、竹木、果蔬、油脂、优质米为主的5大农产品加工体系。
  3、较强的科技、人才优势
  随着“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株洲市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已由昔日的“资金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向“智力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的高层次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新兴技术和产业如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生物制药业等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61家大中型企业全部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3家、省级技术中心8家,5家企业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2002年有5家企业通过招标,承担“863”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全市拥有各类科研开发机构29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6万人;大中型工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17%,我市的大中型企业也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全市拥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人数3.35万人;成人高校4所,在校学生2.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学生4.54万人。
  (二)产业发展的困难
  1、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市始终把结构调整摆在重要的位置,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2002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4.9?48.5?36.6,而同期全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5?51.8?33.7.尽管株洲工业化程度在全省处于先进水平,但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2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9个百分点。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三重两低”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传统的主导产业发展乏力,新兴的产业优势不明显,使株洲工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2、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企业的技术改造普遍乏力,落户株洲的较大规模投资项目很少。从建国初期到2002年底,全市投入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资金128.72亿元左右,仅占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总和的3.25%.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仅59.69%,远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投资不足导致部分企业效益不佳,效益不佳又制约产业的资金积累能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恶性循环。
  3、国有企业包袱沉重
  一是企业办社会的负担重。目前全市仍有5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幼儿园等生活服务设施,其巨额补贴费用形成企业的刚性支出,既影响企业的生产,又占用生产资金,使企业不堪重负。二是企业冗员多。大部分企业存在大量富余人员,再就业压力大。据统计,全市企业富余人员达到现有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部分企业达到三分之二甚至更高。企业冗员多不仅造成劳动生产率低下,而且由于下岗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三是社保欠账过多。部分企业由于经济效益差,社保资金上缴难,导致全市“两个确保”资金缺口大,财政难以承受。
  4、产业关联度不高株洲组团式的工业布局结构,导致城市的整体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特别是各组团骨干企业大多为中央企业,自主独立性强,与地方企业联系相对较少,产业配套和产业补充主要在行业内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联系和流动较少。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产业链上的联系,相互依存的专业协作配套能力差,并且由于各组团之间及其内部各自独立,特别是后勤服务体系方面严重本位化,导致了全市产业层次不明显,二、三产业在城区交错无序分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
  (三)产业发展的机遇
  1、加入WTO,中国加快融入国际产业分工的机遇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正向中国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工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前提下,全球范围内的产业梯度转移,特别是技术转移在加快。一方面,加入WTO有利于技术、管理和资金的引进,以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来交换我国不具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另一方面,为了抢滩中国国内市场,外国对华投资在我国加入WTO后会急剧增加。这种趋势,为株洲产业的发展和优化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机遇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展开,我国工业化“区域落差”所蕴藏的能量加速释放,汇成一股产业梯度转移潮流。沿海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日益增强,迫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纷纷把工业尤其是工业的加工环节向中西部地区扩散。据统计,改革开放后,沿海发达地区吸收的近300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中,近一半是来自港澳台的“成本降低型”投资,这些投资必将加入梯度转移的行列。另外,新一轮外商投资高潮不仅会给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中西部地区直接带来一些发展机会,而且会间接加速沿海向内地的产业转移。国务院发展中心预测,到2010年,沿海9个发达省、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将由现在的54%下降至46%。我市作为与沿海发达地区临界的城市,加上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交通优势,相对其他地区更具人才、技术、投资效益等诸多优势,
  3、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机遇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首先要求实现产业一体化,即把各自产业发展的优势整合起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突出产品特色,培育企业集团,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长株潭不仅成为湖南、而且成为中南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一个极具生机活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地区。株洲作为湖南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基础好,一些重点产品和骨干企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长株潭产业布局和分工中占有较强的优势,有利于株洲产业的整合和发展。
  4、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机遇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国家将有一系列政策支持。株洲是典型的老工业城市,经过努力完全有可能列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范围。这一机遇可以为株洲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对于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株洲市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工业化为主题,以优化升级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强市战略。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壮大做强优势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推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原则
  1、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产业发展必须根据株洲实际,统筹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坚持以规划为指导,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技术密集型经济与劳动密集型经济协调发展,达到层次明显、布局合理。
  2、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重点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株洲现有或潜在的优势和特色为基础,实现差别化竞争,错位化发展。主导产业应在国内本行业居于领先或优势地位。
  3、整合资源,壮大规模。坚持以提高产业集中度、行业集中度和空间集中度为重点,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以株洲现有骨干企业为依托,有效整合各种可以利用的生产要素,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益。
  4、开放带动,提升素质。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与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相结合,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招商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通过加强培育外源性动力提高产业发展的内在素质。
  5、市场导向,激发活力。产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把握成长周期和市场容量,防止盲目性。产业选择以市场定位,产品开发由市场调节,企业发展靠市场竞争,通过建立和完善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形成内在活力。
  6、改善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在紧扣加速经济增长、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核心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实现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产业调整、改造、升级,将株洲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三次产业发达,在中部地区具有较强产业聚集能力和较高经济开放度的多层次加工制造业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2、经济目标
  2004年-2010年实现GDP年均增长12.5%.其中:2004年增长11.5%,GDP达到440亿元;2005-2007年年均增长12%,2007年GDP达到620亿元;2008-2010年年均增长13%,2010年GDP突破900亿元(按2000年价格测算)。
  3、结构调整目标
  一产业每年保持下调1个百分点,二产业调升0.7个百分点左右,三产业调升0.3个百分点左右。到2007年和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分别为10:52.5:37.5和8:54:38.
  4、工作目标
  ⑴壮大六大支柱产业
  交通装备制造业,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21亿元;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8亿元;农产品加工产业,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化工产业,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陶瓷产业,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现代物流产业,到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540亿元。
  ⑵培植三大新兴产业
  医药产业,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总收入50亿元;旅游产业,到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2亿元。
  ⑶建成十大企业集团
  ①株洲冶炼集团;②株洲电力机车集团;③株洲硬质合金集团;④株洲时代集团;⑤南方集团;⑥湘火炬集团;⑦国光集团;⑧唐人神集团;⑨株洲化工集团;⑩株洲千金药业集团。
  ⑷建成十大标志性工程
  ①城市轨道车辆制造工程;②株洲电厂B厂新建工程;③株洲煤化工基地建设工程;④硬质合金深加工系列产品工程;⑤株洲冶炼集团有限公司有色金属深加工系列产品工程;⑥醴陵陶瓷科技工业园工程;⑦太子奶乳酸菌奶制品生产基地扩建工程;⑧湘火炬汽车减震器及汽车零部件系列产品开发工程;⑨唐人神肉类深加工绿色产业工程;⑩长株潭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工程。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