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之家

当前位置: 彩票之家 > 政府数据 > 数据要闻

转型升级促发展 改革创新增动力 ——“十二五”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来源:株洲市统计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5-12-03 10:23:42  作者:统计局  【字体大小:

  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株洲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围绕转型升级总战略,提出三个率先总目标,集中力量打好产业振兴、县域崛起、城镇扩容提质、两型社会建设四大攻坚战,积极抢抓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发展机遇,成功应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全市经济社会呈现稳定发展、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协调推进的运行态势。

  一、宏观经济稳定发展

  1、经济总量实现跨越。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国家选址在株洲发展重工业,为株洲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2009年株洲首次实现GDP突破千亿大关,成为全省第五个经济总量突破千亿的市州。2014年,全市GDP突破2000亿元,进入2000亿级俱乐部,达到2161亿元,为2010年的1.7倍,总量居全省第5位。2011-2014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1.8%,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年均增幅3.80.9个百分点。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GDP1509.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2%

   2、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株洲经过1949-1978年突出重工业发展战略、1979-1992年以农村经济改革为重点和1993-200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三个重要发展历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随之不断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次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产业层次不断提升。2014,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9.758.531.8调整为7.759.333,第一产业下降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8 1.2个百分点。2014年,株洲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达57.1%,较2010年提高2.4个百分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67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7.3%,较2010年提高2.3个百分点。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6.7:56.5:36.8,第三产业比重稳步回升,拉动经济作用逐步增强。

  3、经济质量稳步提高。伴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株洲财政迅速发展壮大。200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跨过百亿大关,达到100.3亿元,成为全省第二个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的市州。2014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4亿元,为2010年的2倍,占GDP比重为12.2%,较2010年提高2个百分点,2011-2014年年均增长19.2%;地方收入167.4亿元,为2010年的2.1倍, 2011-2014年年均增长21%;地方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2010年的59.6%提高到2014年的63.4%,地方可用财力逐年提高。2014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92亿元,为2010年的1.86倍,2011-2014年年均增长16.8%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公共预算财政收入与地方收入分别为200.7亿元和134.6亿元,分别增长10.3%17.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1.9亿元,增长24.1%。财政收支的快速增长标志着株洲经济质量的显著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的财力得到有力保障,较好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1、农业现代化逐步形成。十二五期间,株洲市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得到全面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33.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70.3亿元,年均增长3.8%2015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0.9亿元,增长4.5%。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全市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10年的243.5万千瓦提升到2014年的313.6万千瓦,年均增长4.8%。全市农业正在由粮猪型、分散型、单一化向高效型、集约化、多元化方向转变,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农业现代化逐步形成。

 

  2、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株洲不仅是江南最大的铁路货车、航空发动机和火花塞制造基地,而且是国内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和电力机车研发制造基地,还是世界五大硬质合金基地之一。十二五期间,株洲推动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大力推进轨道交通、航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服饰、陶瓷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发展。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656.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138亿元,年均增长13.4%2014年规模工业增加值1013.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6.9%。全市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具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99家,大中型工业企业541家;2015年前三季度,实现工业增加值755.8亿元,增长7.5%,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711.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7.1%。高精传动、山河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列入首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信息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大汉惠普软件(湖南)信息产业园、微软湖南创新中心、湖南移动数据中心、中国电子自主知识产权计算机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株洲。

 

  3、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株洲以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职业教育和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建设项目加速推进。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方特欢乐世界、南车物流等一大批生产性服务业建设项目加速推进,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58.6亿元,增长8.8%,占GDP的比重为12%;二是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工业旅游等资源得到充分整合,炎陵县被列入全省第二批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县,2014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达200.8亿元,为20102.5倍;三是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服务业及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14年分别实现增加值30.8亿元和10.9亿元,增长9%14.2%,较生产性服务业增幅高0.25.4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促使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41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714亿元,年均增长11.3%,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2.7%上升到2014年的33%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56.1亿元,增长12.5%,占GDP的比重为36.8%

 

  三、需求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投资规模快速扩张。十二五期间,株洲芦淞服饰物流中心项目、中国五矿精密工具园等相继落户株洲;新旗滨玻璃搬迁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神龙城、湘江风光带、大功率半导体IGBT产业化、中航动力航空工业零部件、北汽株洲分公司一工厂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有效拉动了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2011-201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连续跨越800亿、1000亿、1500亿、1800亿元大关。2012年,株洲市固定资产投资首破千亿大关,高达1150.5亿元,成为全省五个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的市州之一。2014年达到1837亿元,为2010年的2.3倍,四年累计投资达5342亿元,年均增长30.9%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25.3亿元,居全省第4位,增长18.2%

 

  二是消费市场持续活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株洲商品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2011-2014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跨越500亿、600亿和700亿元大关,2014年达到749.2亿元,增长12.6%,比2010年增加318.2亿元,四年累计消费达2502.8亿元,年均增长14.8%。网络集中交易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生产厂家互联网消费者的新兴业态消费快速增长,2014年阿里巴巴株洲产业带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进入全国产业带前五位。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0.9亿元,增长11.6%

 

  三是外贸需求高速增长。十二五以来,株洲对外贸易活力不断增强,外贸出口经济日渐发展。201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28亿美元,增长9%,比2010年增加13.2亿美元,其中出口18.3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11.4亿美元,进口9.7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1.9亿美元。全市出口连续跨越10亿、15亿美元大关,四年累计出口66.4亿美元,年均增长27.4%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19.3亿美元,增长3.5%,其中出口13.1亿美元,增长13.2%,进口6.3亿美元。

  四、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1、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株洲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财政民生支出大幅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幸福指数逐年提高。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达到31338元,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6元,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010年的1.6倍、1.9倍,年均分别增长12.4%1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571缩小至2.18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45元,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74元,增长9.9%。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居全省第二。

 

  2、社会保障不断加强。一是医疗保障不断提高。2014年,株洲市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5.9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72.9万人,参合率达到98.6%,较2010年提高3.3个百分点。二是住房保障落实到位。2014年,全市新增廉租房789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家庭15523户。公积金贷款缴存人数达到33万人,较2010年增加9万人。三是城镇就业保持稳定。2014年,全市年末从业人员246.4万人,较2010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较2010年降低0.7个百分点。四是养老低保体系健全。2014年,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84.3万人,较2010年增加86.4万人。全市城镇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309/人,较2010年提高129/人,提高了71.7%,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80/人,较2010年提高127/人,提高了2.4倍,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7.1万人,较2010年减少1.5万人。

  3、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一是教育事业逐步发展。2014年,全市普通高校11所,较2010年增加2所;招生2.9万人,较2010年增加0.5万人;在校学生8.7万人,较2010年增加1.3万人。11所院校已经进入职教大学城发展,株洲市被国家确定为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市中等教育在校学生22.1万人;小学教育在校学生23.8万人。二是卫生事业强劲发展。2014年,全市卫生机构2944个,较2010年增加1585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353人,较2010年增加616人;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2.03万张,较2010年增加0.37万张。三是文体事业协调发展。2014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群众艺术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纪念馆9个;共有体育场地4340个,其中体育场19个,广播电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8%,电视台6座,有线电视用户71.6万户,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9万场。四是科技事业加快发展。2014年,全市承担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6个,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23个;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8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56项;专利申请5363件,较2010年增加3087件;高新技术企业198家,较2010年增加60家。五是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为加快 两型社会建设步伐,株洲大力实施省政府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全面开展基本关停污染企业、基本拆除城区烟囱、基本解决城区段污水直排湘江问题三个基本行动;大力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程;大力实施城市绿荫三年行动计划等,近年来,全市关停近200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拆除烟囱115根,市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由2013年的214天增加到2014年的234天,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写进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的典型事例,实现了从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蝶变。

  十二五期间,株洲经济社会发展风雨兼程,硕果累累,为株洲实现三个率先目标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十三五期间,株洲将紧扣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坚定不移调结构,积极稳妥促发展,全力以赴抓项目,真心实意惠民生,株洲一定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又一个辉煌。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