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之家

当前位置: 彩票之家 > 政府数据 > 统计分析

工业之城焕发新活力,动力之都展现新魅力

来源:株洲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9-30 18:52:07  作者:统计局  【字体大小:

 工业之城焕发新活力,动力之都展现新魅力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系列报告之工业篇

 

     翻开株洲近70年的历史长卷,是一副灿若群星的经济景象。70年来,株洲抓住时代的机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从工业基础薄弱的小镇成长为一个工业质造强市的华丽转身。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不断纵深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聚焦高质量发展谱写一谷三区新篇章,成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典型样本,赢得全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中国城市发展潜力百强等荣誉。蓝图催人奋进,扬帆正当其时。株洲这座工业文明之城,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步履铿锵,信步前行,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一、工业实力跨越发展,铸造工业之城

新中国成立前夕,株洲是隶属湘潭县管辖的一个小镇。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薄弱,规模狭小。新中国成立以来,株洲经历了30年的工业体系建设、近30年的市场化改革和10多年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大跨越。一个7000人口、几间小作坊和小铺面、一穷二白的小镇成长为一个制造业强市。株洲造汽车奔驰四方、株洲造飞机翱翔蓝天、株洲造动车开往世界各国,株洲的工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一)整体实力突飞猛进

国民经济恢复及一五”“二五时期,株洲工业生产迅速增长。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一五建设时期,国家工业布局所安排的株洲市一批国营大型工业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掀起大办工厂的热潮。二五建设时期,100多家市属企业应运而生,200多家区街企业蓬勃兴起,从而奠定了株洲作为新中国江南工业重镇的基础。受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等影响,工业生产下降,徘徊不前,但在部分老一辈革命家和株洲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工业经济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后,株洲经济乘风速进,迈入新世纪,2018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941.32亿元,是19521326万元的3876.3倍,年均增长13.3%

 

(二)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70年的发展,株洲工业通过大规模投资建设和技术改造,装备基础逐步改进,工业品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迅猛。日用陶瓷由1982年的20437万件增加到2018年的100469.6万件,增长3.9倍;水泥由1982年的28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536万吨,增长18.1倍;中成药由1982年的298吨增加到2018年的35424.1吨,增长117.9倍;摩托车由1982年的1536辆增加到2018年的68266辆,增长43.7倍;汽车由1988年的1300辆增加到2018年的87661辆,增长66.4倍;平板玻璃由1982年的152万重量箱增长到2018年的2195.3万重量箱,增长13.4倍。此外,附加值较高的电子计算机、光缆、城轨、新能源汽车等众多产品实现从无到有。

 

(三)工业体系不断健全

株洲刚解放时,工业寥寥无几,镇郊仅两个破烂不堪的工厂(株洲机厂和十一兵工厂),集镇上两条丁字形麻石街旁散落着几家手工业作坊,1949年株洲从事工业生产的职工不到500人。经过70年的艰苦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建成了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产业为主导的门类齐全、富有株洲特色的工业体系。到2018, 在国家划分的41个工业大类行业和243个行业中类中,全市已覆盖了38个行业大类、145个行业中类, 成为全省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市州,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多样的发展格局转变。

(四)工业贡献尤为突出

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工业挺起株洲的脊梁,株洲从小镇,到县级市,再升格为地级市,株洲行政区划级别步步升级,工业发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株洲的城市发展史就是株洲工业的发展史。工业城市一直就是株洲靓丽的名片,70年来,先后诞生了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国内首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全国首台纯电动智能客车、全国首列中低速磁浮列车等中国工业史上290多项第一,为复兴号高铁、AG600大型水陆飞机等大国重器贡献了株洲力量。涌现了中车株机、中车株所、中车电机、中国航发、北汽等一大批享誉中外的大型工业企业,其中产值过100亿元企业4201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破3000亿元;2015年,轨道交通产业规模突破千亿,成为全国轨道交通产业首个突破千亿的地级市。

二、工业创新强力驱动,引领创新株洲

株洲依靠创新取得了今天的辉煌,创新已成为这座城市的特有基因。70年来,株洲市工业战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诞生了中国工业史上的多项第一,创造了工业体系建设的株洲速度、国企三项制度改革的株洲经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株洲模式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株洲气魄

(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增添“新活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株洲积极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努力探索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路。推行厂长负责制和承包制经营责任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生产经营积极性,实现了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1987年起,株洲市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企业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通过三项改革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 工资能升能降的机制。株洲市三项制度改革取得巨大成功,改革经验为许多兄弟城市所借鉴。党的十四大以来,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促进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株洲市以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精神为指针,以促进两个转变,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积极开展了对全市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强化企业管理,加快企业内部转机建制,呈现出生产发展与经济效益同步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在抓大放小方针的指导下,株洲市加大了对优势企业、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株洲市大中型企业的迅速发展还被中央多家新闻媒体誉为株洲现象,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在改革浪潮中,国有经济不断壮大。2018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06亿元,比1982年增长18倍。在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所在行业比重分别高达80.4%83.5%;在我市重点行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占比分别为83.2%74.8%

十八大以来,深入开展以商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放管服改革,全市非公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混合制和民营企业数量、规模迅速扩大。此时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实现共荣,民营经济开始起步;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拉开序幕,全市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非公有制经济松绑,国有经济、股份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同步发展;十八大以来,深入开展以商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放管服改革,全市非公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混合制和民营企业数量、规模迅速扩大。201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514.2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57.5%,1978年提高51.5个百分点。其中,非公工业占到全部工业的67.5%,较1978年提高63.5个百分点。

(二)园区布局创新优化呈现“新特色”

70年来,全市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形成了以资源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以园区为载体的配置格局。经过多年发展,全市工业园区形成了1个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开发区和3个集中区的“1+4+3”态势。国家级园区按照两主一特、省级园区按照一主一特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避免产业雷同和同质化竞争,通过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品牌园区。例如,株洲国家高新区的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装备业,醴陵经开区的陶瓷产业等主导产业,渌口经开区的通用设备制造业,荷塘工业集中区的医药健康业等特色产业,在全市甚至全省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18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584.72亿元,增长8.8%,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6.1%。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平均增速水平,园区的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主导地位不断凸显。

(三)科研技术创新发展涌现“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城市创新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全省第二。建成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中心、南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389家,其中国家级38家、省级176,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家,拥有3本土院士、柔性引进院士10多名,在株洲设立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依托平台优势,科技创新持续发力,涌现众多新成果:世界最大功率的六轴电力机车、世界首台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全球最快的米轨动车组、全球首列虚拟轨道智能列车、全球首款12米智能驾驶客车、全球首个生物医药多肽库、世界最大尺寸的超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突破国外技术壁垒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0.08毫米的微孔拉丝模芯等重大科技成果先后在株洲问世,成功打造了株洲创造的城市名片。截至目前,株洲工业领域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400多项,获得国省科技奖励近300项,拥有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马德里商标800多件,全市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由2012年的3627件、2636件增加至2018年的8675件、4983件。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735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54.36亿元,分别是20123.2倍和1.9倍。2018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75.23亿元,比2012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17.1%;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86%,居全省首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3429人,比2012年增长1.1倍。

三、工业转型快速升级,打造动力之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株洲顺应大势,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发挥技术与产业优势,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高新技术为动能,打造中国动力谷,走出一条符合中央要求、体制机制更活、结构布局更优、质量效益更好的老工业城市转型新路。进入新世纪后,自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推进工业化战略以后,株洲工业开始了新的创业,步入了发展速度加快、整体效益提升、经济结构改善、改革创新取得突破的新阶段,多项指标屡创历史新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总战略,加快建设一谷三区,成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样本。

(一)以供给侧改革为“刮骨刀”,大力淘汰落后产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株洲传统工业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不断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等实现产业升级、脱胎换骨。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加大三高产能的淘汰,钢铁、烟花鞭炮、采矿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尽快淘汰。近6年来,全市共淘汰落后生产线284条、化解钢铁产能105万吨、水泥产能139万吨、造纸产能26万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发展向着环境更友好,资源更集约的绿色发展道路前进。2018年,我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413.85万吨标煤,下降1.9%,而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4%。说到绿色发展,不得不提到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程。

清水塘老工业区是我国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聚集了261家冶炼、化工等企业,是中国乃至世界有色金属重要生产基地,生产高峰期年产值接近260亿元。随着2014年清水塘老工业区成为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21个试点之一,株洲市委市政府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对清水塘实施整体搬迁改造,全面升级产业结构。2018年底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全部完成,2017-2018年两年间共关停企业153家,搬迁企业61家,其中大多数已建成投产。腾笼换鸟,清水塘老工业区在完成升级改造后,将建成一座包含科技创新、工业文化旅游休闲、口岸经济、数字智造等板块在内的产业新城。

(二)以动力产业为“发动机”,大力发展“中国动力谷”。

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系列战略背景下,2013年开始,株洲基于自身较强的动力产业优势,提出以最先进的机车牵引引擎为核心助推器,着力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在培育产业集群上下功夫。中国代表国家级水平,动力代表产业特色,代表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动力谷建设成效显著,全面构建了“3+5+2”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动力产业的引领作用,协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升级发展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3+5+2”产业体系形成了更为强劲的经济支撑动力,挺起了株洲工业发展的脊梁,成为中国制造版图的新名片2018株洲·中国动力谷“3+5+2”产业总产出近2250亿元,占全部工业比重约70%作为发动机的三大动力产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5%,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1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3个百分点。

(三)以产业项目建设为“孵化器”,大力培育新动能。

围绕打造一谷三区,突出产业项目建设。近年来,株洲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依托中国动力谷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5大新兴产业。按照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每年定期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和发布产业链重点项目,重点调度和服务,聚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含磁悬浮)产业链、IGBT大功率器件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自主可控计算机及信息安全产业链、航空航天产业链、新能源装备产业链、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链、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链、先进硬质材料产业链、医药产业链、纺织服饰产业链、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链、节能环保产业链、人工智能产业链等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大力推进制造强市“1093”行动,进一步加大补链、强链、延链力度,着力形成和巩固优势特色产业竞争高地,加快构建以先进动力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十八大以来,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5949.55亿元,年均增长18.7%。其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装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31.3%,高于工业投资增速12.6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三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投入加大,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55.6%。全国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全球首条智能轨道示范线、生物医药多肽库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株洲面世。2018年,全市高技术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7%,高于全市平均速度2.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3%,比2012年提高14.7个百分点。

展望历史,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接好接力棒,跑出好成绩。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创造工业的新辉煌,为奋力实现 “一谷三区”“我市基本现代化不懈奋斗,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株洲大地结出丰硕成果。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