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之家

当前位置: 彩票之家 > 政府数据 > 统计分析

七十载山乡巨变、老区焕新颜

来源:炎陵县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9-30 10:23:36  作者:统计局  【字体大小:

七十载山乡巨变、老区焕新颜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系列报告之炎陵篇

 

炎陵县原名酃县,因邑有圣陵”——炎帝陵,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2018年全县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992公顷,林地面积173164公顷;现总人口20.39万,其中农业户籍人口13.6万人。经2016年合乡并村后,全县辖10个乡镇120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

七十年,光阴荏苒;七十年,沧海桑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缓慢发展到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社会创造财富的热情不断被释放;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国有(集体)经济为主,到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民营经济支撑起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从乡镇企业的粗放式发展,到产业向园区聚集,集中发展纺织、硬质合金和电子类高新材料,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持续贯彻落实,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炎陵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创造了跨越崛起的伟大成就,开启了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开启基本现代化三个新阶段。回顾砥砺奋进的70年光辉岁月,炎陵县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炎陵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十分薄弱。7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区域影响力显著提高。1952年,全县生产总值只有679万元,到1978年增加到4168万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18年增加到751674万元,年平均增长11.2%201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1106倍,201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74元上升到1978年的273元后,迅速提高到2018年的36838元,2018年比1952年增长496.8倍,年均增长9.9%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70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重视协调发展问题,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基本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195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7.2%,到1978年,工业增加值占比由1952年的2.2%提高到16.8%,而第一产业占比则由77.2%下降到58.9%。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第二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突飞猛进。到2018年,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58.9%下降为14.1%,第二产业由1978年的21.2%上升为38.6%,第三产业则由1978年的19.9%大幅上升至47.3%

三、财政收入迅速增加

1952年县财政收入只有33万元,1965年是173万元达到三位数,处于经济复苏期。1990年到1754万元达到四位数,增长相对比较缓慢。自1992年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开始,经济总量迅速扩张,财政收入实现加速增长,到2006年财政收入是1990年的5多倍,达到10008万元。进入新时代,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到2018年,县财政收入达到57645万元,比1952年增长1745.8倍。

 

四、农业农村蓬勃发展

70年来,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县12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邮、通电话、通水泥公路,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农业产值快速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748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53214万元,增长203.8倍,年均增长8.4%。农村种植业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发展向粮食、经济、饲料三元结构转化。2018年,粮食产量达8.8万吨,猪出栏达8.0万头,分别比1949年的粮食产量0.4万吨,猪出栏达1.6万头增长22.6倍和5.1倍。农业品牌持续涌现。炎陵红茶万阳红入选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指定产品。炎陵白鹅获评全市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逐步实现养殖、加工、销售和餐饮融合发展。2018年,炎陵黄桃总产量2.3万吨,实现产值5.2亿元,带动478414152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8800元以上,为全县2018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发挥了巨大作用;获评湖南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并首次出口新加坡、阿联酋、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五、工业崛起势头强劲

2018年,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77.2亿元,比1949年的6.67万元增长了11.5万倍,比1978年的1372万元增长了561倍,比2000年的90134万元增长了7.6倍,年均增长12.7%201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2018年,工业占GDP的比重为32.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4%;工业税收占全县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8.3%,同比增加1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04家。总产值过亿元的规模工业企业13家,其中,过5亿元的企业2家,分别为湖南国声声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株洲欧科亿数控精密刀具股份有限公司。

全县工业支柱产业类型从单一的木材加工、小水电、有色金属冶炼向纺织业、粉末冶金、电子设备制造业转变,扩张迅速。2018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951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2%6家企业获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科技创新人才13名,申请发明专利18件。县九龙工业园正在申报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

 

六、投资建设突飞猛进

 70年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炎陵县开始有计划、大规模地进行了投资建设,一大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18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39458万元,是1952年的3.5万倍,年均增长17.2%2018年,深入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引进项目23个,合同引资额113.78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5亿元以上项目4个。县产业项目建设年重点项目开工62个、竣工12个,市认定重点项目开竣工项目完成率113%

 

七、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历经70年发展变化,今天的炎陵县,经济迈入新常态发展,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明显升级,市场格局发生全新变化。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消费品市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

 

消费总量不断增长。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8万元,比1952年增长8.4倍;199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38万元,比1978年增长11.6倍;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466万元,比1952年增长1429.4倍,年均增长率11.6%2018年度全县商品交易市场出租摊位数3670个,成交额147172万元。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成功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并获全国推介。据县商务部门统计,2018年,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68家,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128个,2018年实现农产品电商交易额3亿元,全县黄桃总产量2.3万吨,通过网络销售就达1.3万吨。

文化旅游量质齐升。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活动,获评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县域旅游经济增长质量和增长效率位列全省前十。炎帝陵荣登湖南省十大文化地标之首,正在创建全国“5A”旅游景区;神农谷景区成为长株潭地区休闲避暑的首选之地;炎帝陵、红军标语博物馆、泉书院入选湖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八、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随着社会经济的历史性变革,炎陵县城镇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入快速增长,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由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2年的18元增加到2018年的8882元,年均增长9.9%2013年开始,人均纯收入改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6210元增加到2018年的28537元,年均增长9.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171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88亿元,年均增长23.8%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热点与重点更加体现时代特征。201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825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541元,增长15.2%,比1985年增加22倍,年均增长9.8%。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长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全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85年的62.5%,下降到2018年的31.6%2018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4.2%

 

 

九、生态建设卓有成效

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既保护生态环境资源,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又提升生态环境效益,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从1950年至2015年,全县共面上造林79.94万亩、社会造林115.33万亩、营造经济林22.84万亩。先后获评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先进县、国家天然林管理工程示范县、省林业十强县和全省首批、全市首个绿化达标县(99.6%)。

优良的生态确保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居全省第一。空气质量优良率96.7%,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排名全省第二、全市第一,连续四次入选中国深呼吸小城;全县地表水体和饮用水源水质优于国家二类标准,达标率100%湖南第一森林覆盖率83.55%)、湖南第一高峰(酃峰2115.2米)、华南第一原始森林10万亩)、亚洲第一氧吧(神农谷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13万个/立方厘米)等珍贵自然资源均得到了有效保护,成为享誉全国的闪亮名片

十、脱贫攻坚成功摘帽

昔日的炎陵,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县。脱贫致富奔小康,是老祖宗的宏愿、老人家的初心、老百姓的期盼,更是历届县委、政府不懈的奋斗目标。20142017年,全县累计脱贫663322881人,5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16.57%降至0.6%201712月通过市初审,20182月通过省核查,6月通过国务院专项评估检查,83日,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宣布脱贫摘帽。在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成为历史的同时,炎陵又同步迈入小康社会,2018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7.1%,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位列“2018中国幸福百县榜

十一、社会事业兴旺发达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建国初期,炎陵县城总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2000年,城区面积由1949年的 0.39 平方公里扩至 5.4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 2889 人增至19863人。通过大力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区面貌大为改观,在全省贫困县中率先创建省级卫生城市2010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城市宜居指数快速提升。2018年,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7.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5.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6.0%,比1978年增长36.8%

交通立体网络逐渐成型。打开山门,连通内外,是身处大山深处老区群众最大的愿景。1949年仅有县城至茶陵14公里公路,到1998年,全县实现村村通公路,全县公路总长达780公里。200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提出修一条高速公路过去,再造一个张家界8年后,衡炎高速建成通车;2013年,吉衡铁路、炎睦高速、炎陵高速、炎汝高速全面竣工通车;2014年,旅游环线建成,全县正式形成内连外接、东西通衢、南北致远的现代交通网络。

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一是形成了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幼儿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由1949年小学151,普通中学1,学生为4508人,教师为512人;发展为2018年幼儿园51所、小学10所、初级中学7所、九年一贯制10所、高级中学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各级各类在校学生达26309人。二是文体事业取得新成就。2018年有文化设施和体育场地365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2所,群众艺术文化馆1个,博物馆2个,广播电台1个,电视台1个,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三是卫生事业长足发展。1949年全县卫生机构仅1个,卫生技术人员为8个,卫生机构床位数为3张;到2018年,全县卫生机构201个,卫生技术人员为1033个,卫生机构床位数为858张。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硕果累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工作部署,艰苦奋斗,全面建设美丽幸福新炎陵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