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之家

当前位置: 彩票之家 > 政府数据 > 统计分析

砥砺奋进五十载 栉风沐雨筑辉煌

来源:渌口区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9-30 10:14:56  作者:统计局  【字体大小:

砥砺奋进五十载 栉风沐雨筑辉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系列报告之渌口篇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株洲县成立,新建的株洲县紧跟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奏响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小康的精彩乐章。历经四次区划调整和合乡并村后,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株洲县撤县设渌口区,现辖8个镇,129个村、1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5万人,总面积1053.6平方公里,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从株洲县到渌口区,和伟大的祖国一样,经历了风雨征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过的53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渌湘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建县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株洲县通过实施一二三三五发展战略,以撤县并区为主线,紧扣加速融城、加快发展,打造三区一中心,推进四个一体化’”发展思路,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2016年获评全省全面小康达标县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建县之初,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775万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为2375万元、556万元和844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8元。通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了由递进式增长跨越式发展的转变。2014年,株洲县GDP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1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6.4亿元,比1965年增长360.3倍,年均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0.9亿元,增长87.1倍,年均增长8.8%;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59.9亿元,增长1076.6倍,年均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5.6亿元,增长657.2倍,年均增长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358元,增长353.4倍,年均增长11.7%;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3.2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16.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40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825元。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质量稳步提高

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1965年的62.9:14.7:22.4调整到2018年的15.3:43.9:40.8。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模式向第二、三产业为主的方向性突破。2018年第三产业支撑作用更为凸显,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40.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9%,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7个百分点。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渌口区财政迅速发展壮大。2014年,全县财政总收入首次跨过十亿大关。2018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2亿元,比1965年增长554.5倍,年均增长12.7%,占GDP比重为9.7%,较1965年提高3.4个百分点。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6亿元,比1965年增长2966.4倍,年均增长16.3%。财政收支的快速增长标志着经济质量的显著提高,更好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三农建设成绩斐然,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建县以来,株洲县三农工作全面提升,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尤其近十多年来,株洲县积极推进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合理调整了农业种养结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推动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201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33.7亿元,比1965年增长107.7倍,年均增长9.2%。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分别为15.5亿元、3亿元、11.9亿元、1.9亿元。农业结构实现了根本转变,由种植业为主调整发展为种养并举。2018年,粮食总产量21.6万吨,比1965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5%。养殖业迅猛发展,2018年,全区生猪出栏58.7万头,水产品产量1.2万吨,家禽出笼177.5万羽,分别比1965年增长7.7倍、20.9倍和5.9倍。连续多年荣获产粮先进县、生猪调出大县等国字招牌荣誉称号。

 

(四)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工业化进程扎实推进

全县工业在零星的手工业作坊基础起步,建县后县委、县政府制订了发展工业生产的规划,棉织厂、无线电厂、纸厂、米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先后建成。1997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依托城市,发展县乡工业,全县逐步形成了以建筑建材、陶瓷、造纸、电磁线为龙头,化工、采矿、饲料加工、竹木制品等多行业并举的工业体系,经济发展实现了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向工业经济增长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进入新世纪以后,株洲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总量不断扩大,工业结构深刻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渌口工业园、南洲工业园为辐射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以新材料、新能源为特色的工业产业体系,工业化进程扎实推进。2018年,全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家,时代绝缘、兆能机电、华新水泥、创林合金等一批企业成为全区工业的脊梁。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1.4亿元,比1965年增长388.1倍,年均增长11.9%,其中规上工业完成产值55.3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各种工业产品从粗到细,从低档到高档,不断地发展,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新产品层出不穷,生产规模迅速扩大。2018年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0.0%

 

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不断成长壮大,成为促进产业集聚、加快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平台。2018年,全区省级以上园区企业达3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4.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3%,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3.3亿元,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7.2%

(五)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建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株洲县着力破解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薄弱等发展瓶颈问题,千方百计加大对交通、通信、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并取得巨大成绩。投资建设发展之快、领域之广、规模之大令人瞩目,为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些年来,湘江风光带、和谐大道、凤凰山风电场、湘江七桥、时代芳纶等一批项目相继投产竣工,紫涵湖温泉度假区、青龙湾田园旅游新区、东城大道、渌枫大道等项目加速推进。个人住房向高档化、功能化、舒适化方向发展,上景领秀时代青龙湾美的梧桐庄园等风格各异的住宅小区,引领了渌口区住宅发展新潮流,全县投资驶上了快车道。2018年全区完成固定产投资85.7亿元,年均增长16%。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全社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主体也发生很大变化,从国有投资一体独大的态势,发展为国有投资、集体投资、外商港澳台投资及民间投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局面。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所占的比重为18%,投资的强劲增长显著地改善了全县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为经济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消费市场迅速发展,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建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株洲县商品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经营业态不断创新。大市场、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系逐步形成。城区商业功能进一步提升,中央时代广场、株百渌口分店、步步高渌口店、广源家居、县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商业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了中央时代广场、漉浦广场、向阳广场等商业核心区。2018年,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亿元,比1965年增长235.7倍,年均增长10.9%

 

(七)民生事业不断进步,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196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元,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县委、县政府逐年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同时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由温饱步入了小康行列。201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4039元和18825元,分别比1965年增长69.8倍和354.2倍,年均增长8.4%11.7%。收入的增加使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现在购房、购车、旅游、投资成为四大新需求。金融事业迅速发展,2018年底,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176.5亿元,贷款余额93.2亿元,比1965年底分别增长1469.8倍和846.3倍。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新农保参保率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至2018年底,全区五险累计参保52.5万人次,五险基金征缴7.1亿元。

 

二、社会事业日益进步,科教文卫蓬勃发展

(一)城市环境更为宜居

建县时,城区基础设施极其简陋。进入新世纪,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城市容貌焕然一新。南洲大道、伏波大道、渌江风光带、湘江七桥等项目建设全面完成,东城大道、渌枫大道等项目即将竣工,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城市血脉更加通畅。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步减少,城市空气质量逐步好转。2018年全区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为307天,优良天数比例为84.1%。城镇化污水处理率为95.1%,水质综合合格率98%,城镇绿化覆盖率32.7%

(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建县后,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大幅提升,高考质量连续多年获全市高考教学质量先进单位2018年底,全区共有基础教育校(园)134个,其中,幼儿园66所,小学23所,教学点22个,初中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4所,高中4所。全区基础教育共有在校学生32308人,其中,学前教育6725人,义务教育19784人,高中教育5782人,特殊教育17人。全年共发放助学金1049.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2542人次。

(三)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建县以来,医务人员不断增加,卫生环境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到2018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计生单位18个,其中,区直医疗卫生计生单位6个,乡镇卫生院12个,村卫生室159个。共有医疗卫生人员1358人。全区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4人,开放床位1411张,每千人拥有床位4.9张。

(四)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县初期,工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的经验和落后的工具,科技工作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1989年,县委、县政府正式提出科教兴县的奋斗目标,到1994年,全县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72名,比建县时增长8倍。2018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7544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同比增长37.5%全年承担重大开发项目6项,完成专利申请156件,授权专利108件。

(五)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行因类施策、精准施策、一户多策,推动扶贫项目落地,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2015年实现脱贫3000余人。201612个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验收标准,完成预脱贫6922021人。2017年实现脱贫5501803人,1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48%2018年在全区范围创新开展脱贫立志、星级创建活动,全面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此项活动得到了省委副书记乌兰的肯定性批示,被新华每日电讯和省委办公厅工作交流专题报道和刊载,同时被写入全国扶贫扶志研讨班主题报告。2018全年实现减贫877269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59%,全力推进精准脱贫七个一批、基础设施扶贫六大工程建设,夯实脱贫基础,提升脱贫质量。

回顾建县53年的不平凡历程,过去的发展成就值得我们骄傲,但未来的美好愿景更值得我们去追求。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渌口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加速融城、加快发展,努力把渌湘大地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

 

备注:1965年和1978年数据来源于株洲市统计局编《辉煌50年》。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