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之家

当前位置: 彩票之家 > 政府数据 > 统计分析

砥砺奋进七十年 不忘初心谱新篇

来源:石峰区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9-30 10:10:13  作者:统计局  【字体大小:

砥砺奋进七十年  不忘初心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系列报告之石峰篇

 

1949年以来的七十年间,石峰区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石峰区经济发展连续跃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重工业高污染老城区现代化多产业新格局的华丽转身。

一、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石峰区地区生产总值(GDP)仅有343万元,继1990年进入亿元区间后,2000年突破五十亿元,2006年跃上百亿元台阶,2018年达到273.53亿元,是1952年的7974.6倍,70年间经济总量实现由百万元级向百亿元级飞跃,综合实力明显提高。1997-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注:经国务院批准,株洲市城区进行区划调整,撤销北区,于1997年成立石峰区)。

石峰区人均GDP1952年的53元增加到2018年的105937元。近70年间,人均GDP增长了1998.8倍。

 1  1952-2018年石峰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财政收入稳步提升。1952年石峰区财政总收入仅38万元,到2018年时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15.43亿元,是1952年的4061.7倍,2000-2018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970.73亿元增加到20187.91亿元,为1997年的10.8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石峰区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79.3515.7调整到2018年的0.6 :70.8:28.6,其中第二产业提高6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2.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发展已从初期的一三二格局转变成二三一格局,实现了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升级。

二、主导产业加速发展,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老城区改革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有2个项目安排在石峰区,即株洲洗煤厂、株洲电厂,经过几年的大规模建设,到1965年,一个烟囱高耸、厂房林立的新型重工业区已具规模,至1997年,年创工业总产值50亿元,占株洲市工业总产值的1/3以上。进入21世纪,清水塘地区成为冶炼化工基地,高峰期曾聚集了五矿株冶、中盐株化等261家企业,年产值300多亿元。长期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成为湘江污染源之一,2015年被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试点。近年来,石峰区大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随着株冶基夫赛特炉20181230日正式熄火关停,清水塘153家工业企业全部退出,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一桥一塘三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启动实施,清水塘地区正在向着一座集口岸经济、科技创新、工业文旅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科技文化新城蝶变。

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迅猛。与此同时,石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轨道交通为核心主导产业,围绕核心产业构建口岸物流、IGBT、新能源汽车动力3个配套产业,形成了完备的轨道交通产业体系。石峰区素有中国电力机车摇篮的美誉,这里曾诞生了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轨道交通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实现增加值121.8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3.3%IGBT产业升级、时代电气乘用车电驱动、铁建重工轨道交通先进制造等一批战略性龙头项目落户石峰区,拥有中车株机、中车株所、中车电机、联诚集团、九方装备等一批知名企业,其中过百亿企业2家,过十亿企业6家,上市公司7家,是全国首个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产品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规模工业产值总量排名前十中就有7家轨道交通产业企业,有效支撑了工业快速增长。同时,拥有各类创新中心78家,其中国家级研发中心9家,拥有全国轨道交通领域仅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以及各类技术人才3万余名,先后五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始终走在世界前列。2017年石峰区进入全国工业百强区行列。2018年,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获得批复,轨道交通行业全国目前仅此一家。

2018年石峰区克服清水塘老工业区关停搬迁影响,主导产业加速发展,实现工业增加值182.64亿元,是195222.8万倍,2000-2018年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638.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10年的82.6%提高到2018年的99.4%,累计提升16.8个百分点。

2  1952-2018年石峰区工业增加值(亿元)

 

三、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投资规模大幅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石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很小,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经济发展提速,投资规模大幅增加,201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34亿元,是1952年的20.3万倍,1997-2018年期间累计完成投资1529.22亿元,年均增长21.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32.4%提高到59.3%2004-2018年期间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314.71亿元,房地产投资累计完成211.09亿元。目前石峰区建成区面积92平方公里,浙赣、湘黔、京广、武广等铁路干线和京珠高速、沪昆高速、时代大道等公路干道在此交汇,拥有南方地区最大的货运列车编组站——株洲北站,随着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株洲港、湘欧快线相继投入使用,形成集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于一体的发达物流体系。同时一大批公用设施工程和城区道路陆续建成,为石峰区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3  1952-2018年石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消费市场活力竞相迸发。商业从无到有,从20世纪70年代的三代店经销店,发展到80年代初的区办批发、零售商业体系,至2000年后,以株百石峰超市、步步高湘天桥店等连锁超市为主的大型超市相继开业,有中南金属材料物流市场、铜锣湾家居广场、万博珑商业广场等大型市场人气渐旺。2018年,石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2.13亿元,比1952年增长3001.6倍,1997-2018年期间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8.03亿元,年均增长13.6%。目前共有商品交易市场12个,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5个,2018年实现成交额50.6亿元。

4 1952-2018年石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福址持续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石峰区社会事业基础薄弱、水平低下,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经过70年的发展,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社会与经济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教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共拥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初级中学3,小学11所。2018年小学、初中在校生共19196人。全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毕业生升学率保持在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2018年末,全区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50个,文化站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长期免费对外开放,打通了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秋瑾故居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1万余人次,20184月秋瑾故居成功获批为第二批省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继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后的又一项荣誉,故居知名度不断提升。

医疗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全区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建成省级满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级达标中医馆。组织医疗服务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厂矿,共开展讲座、义诊68场次,惠及群众4万余人。全区19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共与辖区6万居民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共有卫生机构123个,其中医院10个。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家。拥有床位2636张。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862人,其中执业医师784人。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62‰2.92‰。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100%以上。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石峰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0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38800人、 89744人、16632人。保障不断加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为5837人。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参保人数209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96.8%。全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0.34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829.3万元;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07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44.7万元。农村低保覆盖率100%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8年全区职工平均工资101031元,是1952年的313.8倍;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63元,是2000年的7.4倍。全年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5210元,占消费总支出比重18.6%,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30.3平方米,比2005年提高3.6平方米。

5  2000-2018年石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七十年的艰苦奋斗,七十年的砥砺前行,石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展望未来,全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进中争先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开启石峰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