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之家

当前位置: 彩票之家 > 政府数据 > 统计分析

投入总量超越万亿 发展动能显著增强

来源:株洲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9-30 10:01:02  作者:统计局  【字体大小:

 

投入总量超越万亿 发展动能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系列报告之投资篇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充分发扬火车头精神,以工业为先导,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充分发挥投资驱动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紧紧围绕稳投资、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总体要求,积极拓展投资新领域,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提高投资效率,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一、总体规模不断跨越,投资主体日趋多元

(一)总量实现五级跳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小到大、基础由弱到强、总量不断实现新跨越。194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3.6万元,1958年全市投资超过亿元,1987年达到十亿元,2003年跨过百亿元,2012年越过千亿元,2015年突破两千亿元,投资规模实现五级跳。建国70年,全市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75万亿元。从改革开放前年均投入不足亿元到改革开放后年均规模过四百亿,投资总量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投资结构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3万亿,占70年投资总量的70%6年投入是前64年的两倍多,年均投入超过两千亿元。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年份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亿元

 

(二)速度持续较快增长。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达17.7%。建国初期,经济基础薄弱,百业待兴。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株洲成为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八大工业城市之一,全国156项重点工程和694个限额以上项目分别有4项和9项重点产业项目布点株洲,新建成了硬质合金厂、三三一厂、株洲电厂、洗煤厂等11家重点骨干工业企业,奠定了工业株洲基础并初步发展形成了交通运输、有色冶炼、机械、化工、建材、电子、纺织等支柱产业,实现了由农村集镇向中南工业重镇的崛起,这一时期,全市累计投资21.87亿元,年均增长11.8%改革开放以来至十八大,投资高速增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株洲积极投入改革开放热潮。从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城市两型社会实验区,株洲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开放型市场经济为目标,工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多领域投入,经济建设翻开新的篇章,城市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形成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航空装备产业、纺织服饰产业、陶瓷产业五大产业集群。这一时期,全市累计投资5237.42亿元,年均增长22.4%十八大以来,全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大力发展动力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5+3+2”产业体系。第三产业投入不断加大,服务业集聚区工程、现代商贸工程、物流壮大工程、住宅产业化工程、旅游产业提质工程等一大批第三产业重大项目投入建设,芦淞服饰城、醴陵陶瓷艺术城、云龙方特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成投入运营。这一时期,全市累计投资12253.65亿元,年均增长17.3%

21949-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增速(万元,%

 

 

(三)投资主体多元化。从经济类型看,以国有投资主导的投资模式向非国有投资主导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株洲按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展开工业布点建设,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唯一基础。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国有投资占绝对主导地位,其他主体投资比重较低。这一时期,国有累计投资19.12亿元,占全部投资的87.4%,非国有累计投资2.7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12.6%。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各种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迸发,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投资竞相发展,多元化主体投资格局基本形成,非国有投资逐步成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投资累计11788.9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67.4%,较改革开放前提升了54.8个百分点;而国有投资占比32.6%,较改革开放前大幅下降。19492018年,全市国有累计投资5721.2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2.7%。非国有累计投资11791.74亿元,占全市投资的67.3%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年份国有和非国有投资占比(%

 

从区域结构看,城区投资主导地位显著,县域投资活力不断增强。建国初期,株洲是一个人口约7000人,所辖集镇面积约0.5平方公里的湘江小镇,1956年升格为地级市,城市建设与规模扩张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这一时期,全市城镇投资占比八成以上。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直到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株洲市区分为天元、芦淞、荷塘、石峰4个行政区,市辖区建成区面积58平方公里,城区规模不断扩张,这一时期城区投资占比为65.4%2018年增设渌口区,株洲划分为五区四县(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达145.8平方公里,城区投资仍然是主力军,占比为57.2%。城区建设加快的同时,县域投资活力也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前,县域投资占比不足二成,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自1983年原属湘潭地区的醴陵县、攸县、茶陵县、酃县划归株洲市管辖,株洲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1997年,全市县域投资占比提升到34.6%2018年,扩大到42.8%,县域投资稳步提升。

二、投资结构积极调整,三次产业日益壮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投资结构逐步调整优化,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速度和效益的改变,一、二、三次产业经济日益壮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一)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趋于合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全市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三次产业投资大幅增加,结构显著变化。19492018年,全市一、二、三次产业分别累计投资493.31亿元、7973.33亿元、9046.29亿元,平均投资结构为2.845.551.7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从1978年的2.067.530.5调整为2018年的4.533.162.4,投资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第一产业投资占比稳定提高,第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成为全市投资的绝对主体。投资结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3.75016.3调整到2018年的7.143.749.2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年份三次产业投资结构(%

 

(二)基础设施投资稳步提升。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逐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1949-2018年,全市基础设施累计投资4485.34亿元,占同期全部投资的25.6%。特别是2009年以来,全市开始新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34.18亿元,年均增长24.4%10年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前60年总和的8.9倍,占建国70年来基础设施投资的89.9%,全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服务功能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过70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现在的株洲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铁路四纵三横网络、高速公路四纵四横骨架极大地提升了城市速度;公用设施日臻完善,供水供气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公交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三)民生保障投入力度加大。十八大以来,全市大力实施民生优先战略,努力建设幸福株洲,持续开展民生工程,推动民生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城市旧城提质行动,城市绿荫行动,教育、卫生、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十八大以来,全市民生工程累计投资830.93亿元,年均增长23.0%2018年民生领域投入占比较2012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市建成各类养老、敬老院所近百所,确保老有所养;普通高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多层次教育机构协调发展,保障学有所教;卫生、医疗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医疗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确保病有所医

三、投资驱动效果显著,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入为株洲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积累了雄厚的固定资本资产,为夯实产业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催生了新兴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由制造强市智造强市迈进,着力打造以先进轨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中国动力谷,轨道交通智能制造、IGBT、两机专项、北汽、汉德车桥株洲制造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投入建设,全国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全球首条智能轨道示范线、生物医药多肽库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株洲面世,逐步形成“3+5+2”产业体系。十八大以来,全市工业累计投资5949.55亿元,年均增长18.7%。其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装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31.3%,高于工业投资增速12.6个百分点。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55.6%2018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0.3%

(二)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十八大以来,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投资308.72亿元,年均增长30.5%。自1988年株洲大桥建成通车,全市有7座大桥横跨湘江,26条国道,300多条县道组成的交通网格,极大地提升了出行速度。醴茶铁路、京广铁路株洲段、长株潭城际铁路、武广高铁株洲段和杭长高铁株洲段、沪昆高铁株洲段、衡茶吉铁路,京港澳高速株洲段、衡炎高速、岳汝高速、炎井高速和沪昆高速株洲段、长株高速、垄茶高速、莲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形成四纵三横铁路网络、四纵四横高速公路网络,株洲对外交通四通八达。

(三)提升了城市品质与品位。十八大以来,全市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投资2451.36亿元,年均增长14.0%。为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全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中心城区提质改造,水利、能源、信息、城镇配套设施等大批重点项目投入建设,云龙新城、武广新城、枫溪生态新城等项目加快建设,神农城、湘江风光带、万丰湖等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投入使用,拉开了城市框架,增强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质与品位。

(四)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一是居住条件奔小康。改革开放后,房地产开发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蓬勃发展。1990-2018年,全市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2605.67亿元,年均增长38.9%2018年,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393个,比1990年增加360个,房屋施工面积达3918.5万平方米,是1990年的13倍多。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由以前的筒子楼、小平房升级为高楼大厦,由原来的住有所居安居宜居转变。到2018年底,市区存量住房面积6031.77万平方米,总套数58.91万套,套均面积102.4平方米。市区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46.4平方米,超过小康社会居住目标11.4平方米。二是文体娱乐设施多而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及相关领域投资持续增长,满足了人民对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文体娱乐投资214.59亿元,年均增长58.2%。一大批公共文体设施建成投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全面完成,三馆三中心加快建设。目前,全市共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纪念馆10个,体育场地3833个。

(五)增强了社会保障功能。一是教育设施明显改观。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教育投资275.70亿元,年均增长14.3%。湖南工业大学和株洲市二中新校区、云龙职教育城等重大教育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职业教育,实现各层次教育产业全面发展,株洲在全省率先全域通过教育强县(市区)评估验收。目前,全市普通高中学校3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1所,高等教育机构11所,其中湖南工业大学升级为一类本科院校。二是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身体健康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卫生领域投入,着力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十八大以来,全市公共卫生和社会工作累计投入118.66亿元,年均增长19.4%。市中心医院、省直中医院、市二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大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云龙医院、中美医院等大批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中。截止到2018年,全市卫生机构达2842个,卫生技术人员2.7万人,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数2.5万张。

(六)打造了生态宜居环境。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实验区,株洲抢占国家战略机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领域投入,清水塘绿色改造碧水蓝天行动城市绿荫行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霞湾港重金属污染治理、湘江保护与治理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有力推进,十八大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累计投入273.29亿元,年均增长38.1%。彻底摘掉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株洲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8天,湘江株洲段水质升至国家二类标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3%,森林覆盖率61.9%,园林绿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已经成为株洲城市新名片。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株洲投资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扩大再生产促进了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整个经济循环,为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当前经济处于转方式、调结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不断提高投资质量,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