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之家

当前位置: 彩票之家 > 要闻动态 > 新闻发布会 > 发布实录

株洲市“决胜高质量全面小康、巩固决战脱贫攻坚”系列发布会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20-10-21 15:32:38  【字体大小:

  记者提问:株洲市已经连续多年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它对株洲的高质量发展起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周述勇:株洲市2013年持续开展了“项目建设年”“项目攻坚年”“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开创了“1+4+5”的攻坚机制,形成了“看学议”、产业链“三方联动、同频共振”等品牌,加快推进一大批重点项目,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概括起来讲,主要加速了三个“大”。一是加速实现产业大转型。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全面完成,三一石油智能装备园、绿地滨江科创园等项目落地开工,清水塘实现涅槃重生。IGBT二期、“两机”重大专项、北汽株洲基地、奇点汽车、汉德车桥、湖南移动数据中心、长城电脑、中建材碲化镉发电玻璃、华录数据湖等十亿乃至百亿工程,或开工、或投产,重塑了具有鲜明株洲特色的“3+5+2”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加速构建交通大格局。长株潭城际铁路开通,洞株路快速化改造完成,长株联系更加紧密。响石广场改造、北环路C段、D段的建成通车,株洲外环线真正“闭环”。湘江大道、莲株高速、东城大道建成通车,“株醴融城”步伐加快。醴茶铁路恢复客运、茶常高速公路开工,南四县联系通道不断增多。三是加速促进民生大改善。市民中心建成运行,百姓办事“多门”变“一门”。200座“建宁驿站”上岗,小厕所体现了大民生。长郡云龙实验学校投入使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长沙雅礼中学、长沙市第一中学也已落户株洲,株洲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四大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神农大剧院、株洲博物馆、醴陵瓷谷、酒埠江旅游风景区等投入运营,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去处。


  记者提问: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中的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一环。请介绍下“十三五”期间,我市易地搬迁工作基本情况,取得了哪些成就?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刘和球:谢谢。根据国家、省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部署安排,我市易地扶贫搬迁于2016年正式启动,主要是将我市境内生活在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山区等地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并通过实施一系列后续帮扶措施,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实现致富奔小康。我市作为长株潭地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地市,经过努力,于2017年底在全省率先完成全部搬迁任务。
  一是强化统筹协调,确保“搬”出脱贫新路径。全力抓好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建成集中安置区(点)30个,集中安置747户2255人,分散安置3358户10929人。全力抓好宅基地复垦复绿,列入增减挂钩计划需要实施复垦的534户现已全部完成(其中283户已完成计划指标交易),未纳入增减挂钩计划仅需实施拆旧复绿的2170户全部完成复绿。全力抓好搬迁资金高效使用,严格执行安置房建设标准,5县市区共计投入5.29亿元,除预留维修资金、后续管理资金外,实际使用资金4.98亿元。
  二是强化配套建设,确保“搬”出农村新面貌。完善搬迁安置点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新建卫生室4个,社区服务设施11个,活动室1个,文化广场15个,安置点的教育入学、看病就医、用电饮水等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完善安置区社会管理,推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鼓励各乡镇设置社区管委会,全面开展党建、产业发展、物业管理、治安维稳、卫生整治、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切实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生活顺心。
  三是强化后续帮扶,确保“搬”出致富新门路。一方面,做好产业帮扶。开展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土地等要素入股、加入合作社合作联营等,提高贫困群众经济收入。据初步统计,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通过发展特色农林业(农业种养殖)帮扶的有2638人,通过发展劳务经济(劳务输出)帮扶的有5947人,通过采取资产收益扶贫(入股分红)帮扶的有2324人,以上人口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总人口的82.7%。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以《找准穷根再施策,易地扶贫促就业》为题进行了报道。另一方面,做好就业帮扶。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电商平台等经营主体,为每个有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如:醴陵市结合“全域旅游”战略,在官庄湖国家湿地公园、沩山古窑附近建立集中安置点,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渠道。



  记者提问:请问我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谢谢!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许大为:谢谢你的提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部署,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近年来,株洲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出台实施意见,重点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 八字方针上下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深入推进结构性去产能,全市关停1534家污染企业,退出钢铁、煤炭产能85万吨、228万吨,410家烟花爆竹企业整合成230家,全球首条烟花、全国首条爆竹自动化生产线投入运行,正式告别手工时代。大力实施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聚焦住宅和商业用房去库存,实现房地产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住宅库存去化周期比较合理,最高12个月,最低不足5个月。着力补非公经济、县域经济等短板,出台“非公经济十条”,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由2016年的57.4%提高到2019年的62.5%。特别是2019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0.1%,居全省第一位。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株洲县成功撤县设区,醴陵跻身中国县域成长竞争力第45位,县域经济贡献率由2013年的50.9%提高到2019年的53.2%。
  二是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开展“温暖企业”行动,推动 “50条举措”落地见效,制定实施财源建设新“12条”和综合治税任务清单,落实各项国省减税降费政策,2016年以来减税降费127.3亿元。推动配售电改革,扩大大用户直供规模,发挥市场手段减轻企业负担,累计减少企业用电成本1.15亿元。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动延伸至市县乡村(社区),实现开办企业“三天即办结”、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新购房子“交房即交证”,九成以上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激励惩戒机制,“信用株洲”进入全国前百。
  三是提升产业链水平。积极探索以产业链思维抓产业发展,全市18个优势产业链规划完成修编,“三方发力、同频共振”工作机制有效运转,产业协会、企业联合党委实现17个产业链全覆盖,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硬质合金、先进陶瓷获批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获评数量排名全省第一。两机”专项、汽博园、汉德车桥(一期)等一批提升产业链水平项目竣工投产。“四新”经济培育成效初显,完成5G基站建设及配套改造3517个,总体进度位列全省第一,发布5G智轨交通开发与应用等首批5G应用场景12个;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推动企业上云1.5万多家、上平台168家;应对疫情影响,线上经济、网上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快速,我市连续三年获评“全面优秀电子商务城市”。
  四是畅通经济循环。出台防范化解政府债务“30条”、化债任务清单“99条”,建立“151”工作机制,厘清政企责任,市属平台公司从12家战略重组为3家,市本级累计化解隐性债务45.51亿元,醴陵、攸县退出债务风险预警一类地区。成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等10支基金,规模130多亿元。建立了“投贷保补”联动的融资机制,千方百计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获批全国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