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之家

当前位置: 彩票之家 > 要闻动态 > 新闻发布会 > 背景资料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之改革开放40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成就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发布时间:2018-12-11 12:35:40  作者:李勇谕  【字体大小:

  各位来宾、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好!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株洲生态环保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株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40年来的发展历程,并欢迎各位媒体朋友提问。
  从1984年株洲市环保局应运而生到全市“大环保格局”最终确立;从锅炉的消烟除尘到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株洲环保工作者用双手书写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壮丽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一江两岸八港”为主战场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快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强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安全明显巩固、人民群众的环境获得感明显增强。
  这40年,我们从无到有,生态环保工作形成新态势
  70年代初,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关注和重视,1971年在工作人员及其紧张的背景下,当时市委、市政府从株洲市城建局和卫生局抽调人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三废”调查和开发利用工作;1973年成立株洲市环境保护办公室,由市住建局代管;1983年市政府成立由当时市建委、市环保办、市建设局、市人防办合并而成的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1984年市政府正式成立株洲市环保局,并独立行使环境保护工作相关职责,此后株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保工作呈现飞速发展态势。2013年在原国家环保部的大力推动下,我市全面完成环保综合督查试点工作,为全国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改革探索新路子。2014年出台《株洲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5—2020)》“1+6”方案为总纲,随后相继出台《株洲市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株洲市环境问题(事件)责任追究办法》、《株洲市环境保护督察实施方案》、《株洲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环保责任,推进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从2016年起每月对各县市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进行排名,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考评、通报并向社会公布。2018年召开了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生态文明建设暨污染防治攻坚动员大会,并及时出台和修订《株洲市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株洲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及《株洲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规则》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完善绿色发展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生态文明考核指标权重。在全省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将污染防治工作特别是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体系,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实现了从过去环保部门一家“单打独斗”到现在“多方联动,多级负责”的彻底转变,株洲“大环保”工作格局正式建立。
  这40年,我们从单一整治到系统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突破
  我市曾经一度沿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对此,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加大污染治理力度。1971年株洲市卫生防疫站与省劳动卫生研究所合作,对清水塘地区大气环境进行监测,这是株洲第一次开展大气环境监测,也开启了株洲大气污染防治的序幕。当时大气环境监测对象仅为二氧化硫、氯气两项指标,监测点位也仅有4个,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主要是对锅炉消烟除尘、黄药生产含硫醇尾气治理、铅冶炼中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治理、银转炉生产排放砷烟尘治理、废旧合金冶炼含氮氧化物烟气治理、油炉烟气治理、沥青烟气和氯气处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等8个方面。
  在历经40多年的发展后,我市累计建成空气环境监测站点(平台)14个,监测对象从以前的两类扩展到PM2.5、PM10、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一氧化氮等6项指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也从工业废气单一治理拓展到生活废气治理、汽车尾气治理、建筑扬尘治理、餐饮油烟治理等方方面面,基本形成全覆盖、立体化的大气污染治理体系,全市空气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决打好关停污染企业歼灭战,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关闭各类污染企业1300多家,拆除烟囱700余根,涵盖冶金、化工、建材、煤炭、鞭炮等涉气领域。尤其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打响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同时,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构建了“3+5+2”产业新体系,重点发展壮大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升级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3年(新国标正式实施)的214天增加到2017年的272天,增加了近两个月,特别是2018年1—11市区空气优良天数为269天,优良率为81.8%,增幅居全省第一。还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等,实现了从一个“全国空气十大污染城市”到生态宜居城市的华丽蝶变。
  这40年,我们从重点防控到融合发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
  1976年市环保部门开始在朱亭、渌口、枫溪港、霞湾港以及渌口造纸厂等5个地方设置水质监测断面。从1981年起,先后下达了5批46项废水限期治理项目,到1982年开始对湘江水质实施每月采样监测制度,监测因子主要为水温、PH值、悬浮物等24类,再到1985年对已建成的废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严格监控,使当时环保设施运转率提高到80%以上,综合排放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直至1990年,累计投入水污染治理资金1.1亿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5347万吨/年,水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改善。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全市累计建立断面检测点位26个,对化学耗氧量、氰化物等109项污染因子进行系统监测。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工作,深入推进霞湾港、清水湖等污染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修复被污染的水生态水资源,湘江株洲霞湾断面水质从Ⅲ类升为Ⅱ类,区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的“真正把生态环境系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护好”、“守护好一江碧水”等重要指示精神,以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为契机,先后投资200多亿元,为城乡居民提供良好的水生态、水环境产品供给,为城乡二元共生融合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大力实施湘江保护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响碧水保卫战,筑牢湘江流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以“一江两水”为纽带,推进亲水生态岸线建设,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建设了集防洪、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防洪景观带。全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翠塘、西湖、天鹅湖已完成整治,枫溪港、凿石港、陈埠港有序推进,建宁港将在2019年年底前完工。积极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和“一江八港”截污干管建设工程,投资近10亿元建成5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8.5万吨/天。投资8.5亿元建成了洗水工业园,全面关停了市区小型洗水厂37家。在农村,积极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突出抓好45.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水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2000多名河长共同发力守护“一江碧水”,湘江株洲段、洣水段长期稳定在Ⅱ类水质,渌水入湘江断面稳定达到Ⅲ类水质,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株洲逐步走出一条保证水安全、保护水资源、维护(建设)水工程、发展水生态的融合发展之路。
  这40年,我们从点源治理到综合整治,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清水塘地区受工业“三废”污染,导致土壤中镉、锌、铜、砷等重金属含量超过本底值,1980年市环保部门对清水塘地区开展重金属污染调查,正式开启了全市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大幕。1982年市政府出台了《株洲市清水塘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方法》,对清水塘地区全面实施环境综合治理,直至1990年累计投入1.45亿元,实现区域内主要企业的3项水污染源治理到位,6项废气污染治理如期整改完成,基本实现环境综合整治的预期目标。但因治理多以点源为主,清水塘老工业区环境质量未取得根本好转。
  近年来,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举全市之力,全面加快推进搬迁改造工作。2015年7月8日,家毫书记专题视察调研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提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的工作要求。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先后制定《关于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企业关停搬迁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全面推动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同时,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按照省政府“打赢环境治理战役”的总体要求,抓好清水塘老工业区港渠、废渣、水体、污染土壤等重金属历史遗留污染的治理。严格按照“边搬迁、边治理”的思路,明确污染治理责任主体,对搬迁企业场地及时进行治理,同步做好冶炼化工搬迁企业的残渣废液环保安全处置工作,切实保障搬迁改造期间的环境安全,坚决杜绝企业搬迁后,场地污染无人管、无人治的问题。并以“城市绿荫”行动为抓手,采取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等措施开展污染治理,防止污染扩散。清水塘工业区历史最高峰时企业数量达261家,2014—2016年关停工业企业108家,2017年一举关停退出企业147家,为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贡献了“株洲经验”、为产业转型升级贡献了“株洲智慧”。目前,剩下的株冶、昊华等6家将于2018年底前全部关停,累计治理污染土地面积达3平方公里,计划妥善处置株冶硫渣15.6万吨、污酸渣3.5万吨,以及海利化工盐渣1.3万余吨,完成区域污染水体和厂区外遗留废渣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清水塘老工业区“旧貌换新颜”。
  这40年,我们从严格监管到创新推进,环境监管开创新局面
  我市70年代引进“污染者负担”的环境监管原则,逐步引申为“谁污染,谁赔偿”、“谁污染,谁治理”监管思路。1981年,市环保部门在全市辖区内探索大、中型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做法,形成了企业环境管理责任制的雏形。1990年国家正式实行市长、县长(区长)、乡(镇)长、局长、厂长(经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环境监管能力。但由于当时缺少有效的环境监管手段,导致“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现象未彻底根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打破惯性思维与常规方式推动工作,积极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手段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及时消除环境监管盲区,达到精准治污的效果。2016年,我市在全国首创性提出“电力大数据+环境监测”的工作思路,借助电力公司的电力大数据库,给高排放企业的环保设施单独加装智能电表,并建立互联网监控平台,24小时在线比对生产设施用电与环保设施用电情况,实时排查生产期间将环保设施停止运转的违法行为,并进行精准打击。目前,株洲企业违法生产、偷排现象已基本杜绝,工作成效被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部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介。开创性地将第三方评估方式引入到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中,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对全市8大类环保问题整改情况,准逐一进行现场核查,逐一提出评估意见。及时对核查发现的问题重新进行交办,并对相关人员启动问责。借助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力量,扎实为全市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查漏补缺,维护了群众的环境权益,促进了全市环保整改工作的真正落实。我市还将市长热线和环保热线进行整合,对群众投诉反映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进行分析梳理,及时归类区分并转办责任单位,并以群众满意为工作标准,对问题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和及时回访,确保群众的环保诉求妥善解决。此外,我市以环境网格化监管为基础,全面推进了环保与综治维稳、河(湖)长制、安全生产等网格化监管平台的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加快形成“统一网格、统一队伍、统一待遇、分开考核”的监管模式,有效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新篇章
  我们将以中央、省、市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为契机,乘势而上、聚势而为,积极补齐生态短板,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奋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一是坚定不移增强政治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将其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保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终身追责”的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层层压实传导到位,推动全市上下进一步增强抓好环保是本职、不抓环保是失职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以更有力的担当作为把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部署和重要任务落到实处,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二是坚定不移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部署,按照《株洲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要求,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持久战和突发环境问题遭遇战,深入推进湘江保护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和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让株洲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继续抓好生态环境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坚决防范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风险。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抓好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和“清废行动”、“绿盾行动”、饮用水源地保护行动,对已完成整改的问题全面“回头看”,巩固提升成果,并以问题整改为契机,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三是坚定不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按照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认真落实执行好1+N组合改革方案,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重点在实行区域联防联治、集约用地、排污许可、排污交易、监测预警、考核评价等方面求突破。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切实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加快构建环境保护责任体系、污染治理市场化体系和法治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体制改革,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坚定不移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严格环境准入,建立健全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对环境负面清单项目坚决否决。严格环境执法,深入开展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倒逼企业履行环保主体责任。严格风险防控,加大重点区域监控力度,完善网格化管理、环境安全预警监测和异常数据速查速报机制,运用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环境状况研判和应急管理能力。严格督察考核,严肃问责追责,充分发挥督察考核“指挥棒”作用,确保不发生较大及以上环境污染事件。五是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为契机加快淘汰污染产能,以打造中国动力谷为重点加速培育新动能、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以国家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株洲发展的鲜明底色。
  谢谢大家。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